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陆熙炎 | 抗生素研究、核燃料萃取……都离不开这位院士

2022-12-22   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206

▲视频来源: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在中国化学界

有这样一位科学工作者

50年代

他参与了我国抗菌类链霉素的提炼

60年代初期

他参加了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

70年代末

他全身心投入金属有机化学研究

是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

开拓者之一

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他60多年如一日 

始终坚守在科研教学岗位

淡泊名利、严谨治学

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

杰出化学人才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陆熙炎

恩师启蒙 投身有机化学研究

1928年8月29日 

陆熙炎出生在江苏苏州

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祖父陆清翰是光绪年间的举人

民国后曾担任苏州电报局局长

年幼的陆熙炎

一直跟随祖父一起生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已经小学四年级的陆熙炎

开始随家人辗转避难

而这段颠沛流离的逃难经历

让陆熙炎开始意识到

国家强盛的重要

▲小时候的陆熙炎(第一排中间)

1947年9月

陆熙炎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

大学期间

在时任化学系主任

王葆仁教授的启发下

陆熙炎对有机化学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

陆熙炎顺利进入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

继续从事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

开拓金属有机化学研究新领域

▲大学毕业后的陆熙炎

现在讲起来

我也工作了应该是六十六年了

我们开始的时候

只知道做任务

(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你比如说

最早我是做抗菌素、链霉素

从发酵液里分离出来结晶

这是第一个工作

建国初期

青霉素、链霉素是

关系到人民健康的急需药物

但国内却一直无法生产

▲陆熙炎参与我国抗菌类链霉素的提炼

1952年

陆熙炎开始参与

链霉菌的发酵、提取、分离工作

实现了链霉素纯化提取的重大突破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曾专门发来贺电祝贺

随后,陆熙炎又参加到

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

完成了A链十六肽的合成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团队

进入到六十年代

在核原料 

纯化铀的提取分离过程中

急需一种含磷的

有机化合物萃取剂P-204

陆熙炎承担了这项任务

在很短时间就完成了

萃取剂P-204的工业合成方法

并亲自到铀矿和提取工厂 

参与实地生产工作

为原子弹的研制节省了宝贵时间

▲陆熙炎与同事在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前的合照

第二个工作是萃取剂

提炼铀的

完全不一样

到后来,1980年

那个时候我已经是工作了29年了

那个时候才开始做了金属有机化学

所以中间的这个过程是不一样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

陆熙炎在我国率先开展了

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发展新的合成反应的研究

取得的多项原创成果

受到国内外同行的

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从链霉素的提炼、牛胰岛素的合成

到铀萃取剂的合成

再到金属有机化学新领域的开拓

不同方向的探索

不同角色的转换

让陆熙炎对科学研究有着更深的体会

要踏踏实实做科研

你有敏锐的眼光

才能抓住一切的问题

所以你要怎么样

才有敏锐的眼光

你要深入的工作

才能够有敏锐的眼光

才能抓住实验中偶然出来的现象

所以我们对许多东西偶然的东西

一定要注意

比如说我们做一个实验

主产物当然很注意的都拿到了

副产物往往不注意

但副产物一定要去看

副产物是什么东西

然后这样子对这个反应的机理

可以了解得很清楚

▲年轻时候的陆熙炎从事有机化学的研究

现在往往把主产物弄好了

能够发表了就算了

这个是不行的

一定要把副产物也弄清楚

而且在国外有很多大的实验室

一定要做几次(实验)以后

才能够重复出来对才行

不重复是不行的

这个都是很重要的问题

在自然科学领域

很多看似偶然的科学发现

背后都有一番道不尽的艰辛

在陆熙炎看来

科研成果的取得

最重要的就是

脚踏实地的科研态度

▲陆熙炎在做实验

很多科研工作80%是不成功的

可以这么讲

真正成功的机会是很少的

你要有这个概念才能从事科研工作

比如说最近的屠呦呦

得奖青蒿素的问题

我们觉得屠呦呦就是试青蒿素

哪些东西可以把它提炼出来

结果据报告讲就是只有溶剂

很单纯的就是把它倒进去

再回流再弄出来

就是这个工作

做了两百个到三百个实验

才找到乙醚

是可以用于提炼青蒿素的溶剂

其他沸点高或极性高的溶剂都不好

这个发现

没有这样艰苦的工作不可能完成的

▲陆熙炎在做实验示范

对于年轻人来说

最主要的问题

我觉得还是要踏踏实实

要刻苦,要耐得住寂寞

要坐得住冷板凳

这几句话还是没错的

不要总想着发表一堆文章

我们需要的是靠得住的结果

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年由陆熙炎主持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化学”

已经成为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的

奠基性工作

为我国有机化学研究

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空间

回顾六十多年的科研经历

陆熙炎院士用三个字

总结了他的科研心得

你要做深

刚才讲的就是做深才能有新

做深了以后你就有可能抓住这个偶然性

有好多实验都是偶然发现的

不是你想起来才去做的

假定说你不是很深刻的

认识这个问题

偶然性既使出现了

你也抓不住的

我们强调一点要抓住偶然性

论文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科学工作当然所谓的

发现新的是重要的

但是没有老老实实的工作

其实是发现不了新的东西的

往往他发现的新的也不是真的新的

这是很可怕的

你只有老老实实做

踏踏实实的做

积累了多少时间的经验之后

你有了足够的基础了

所谓深、新、信就出来了

工作你一定要做深了以后

出来的东西是真正的新

这个新了以后做得多了以后

对自己的工作才有信心了

基础带应用 应用促基础

在金属有机化学领域

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与发现

如何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

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优质产品

是陆熙炎最为关注的领域

我们过去有一句话

叫基础带应用 应用促基础

基础能够促进应用的

基础工作做好了以后

应用工作当然会上去

应用中发现的问题

基础是发现不了的

可以把基础的促进一下

这个问题是真正的比较重要的问题

你光做基础是不会了解的

陆熙炎当年的很多学生

也已经成为我国化学领域的

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成为推动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研究

走向世界前列的中坚力量

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首先你要把老百姓

整个社会的知识增长以后

整个国家就会到不同的层面

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假如只有少数人搞科学

这个科学是搞不上去的

目前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发展

一个是因为我们的经费也增加了

条件好转了

仪器也多了

这个都是原因

最主要的是还有一个问题

出去回来的人也多了

所以说我们引进国外(培养)的人

是非常需要的


▲1997年陆熙炎与学生的合影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国内培养的人也多起来了

假定说光重视国外回来的人

而不重视国内培养的人

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太合理的

国内培养的和国外培养的都要考虑这个问题

国内培养的人也有很多很好的

有的人没有出过国

照样也做得很好

我们应该同等的对待他们

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陆熙炎就开始

为中科院有机所的研究生

讲授金属有机化学课程

这一讲就是近20年

▲1998年陆熙炎与学生的合影

带研究生的话

我们的老师汪猷先生有一句话

你不能把研究生当做打工者

所以说你要培养他

我们几十年的经验里边

有这样一个大家认可的概念

要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什么意思呢

过去有个人看见一个研究生在做实验

去问他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呢

他回答说老板叫我做的

这是不行的

而是我要这么做

我就是这么想的

▲2001年陆熙炎与学生的合影

所以你看了文献以后一定要想

想了以后再做

你自己想才做的

才是有成功的可能性

如果只是老板让你做

那是完成任务完成工作

发表文章就好了

这不是达到目的的一个要求

你应该培养他主动工作的积极性

才是真的

他要做不是你要他做

而是我要做这个东西

不忘初心 毕力躬行

如今,年近90岁的陆熙炎

每周都会定期来到办公室

认真校对、修订每一篇文章

回复每一封来信

他希望能够继续发挥余热

为我国的化学科研事业

多贡献一份力量

激励更多年轻学子投身科学研究

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2007年陆熙炎与同事及学生的合照

▲2008年陆熙炎与同事及学生的合影

▲2010年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校友座谈会

▲2012年陆熙炎与学生的合影

▲2016陆熙炎与学生的合影

▲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

资料来源:今日科协

文章图片用于公益科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微信公众号/科普熊猫

抖音号/科普熊猫

新浪微博/@成都科协

今日头条/成都科协

陆熙炎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