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计算机网络专家顾冠群

2022-05-08   潇湘晨报   阅读量:187

    顾冠群(1940—2007),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董墅村人。1956年,顾冠群毕业于常州第一中学,同年考取南京航空学院,1957年转入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1962年从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毕业并留校任教,历任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研究室主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东南大学副校长、校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计算学会网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科技委信息学部成员,华东地区网络主任,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从事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作为主要成员,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并完成基于该机的“自动切割绘图系统”和“潜艇电子航迹仪”。1976年开始从事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研究及教学,1980年编著中国第一本《计算机网络》统编教材,解决网络协议实现和协议迁移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OSI网络和EDI系统,并应用于多项网络工程,效益显著。率先在国内研制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国外垄断和依靠进口的局面。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998年又因参与“华宝空调器厂CIMS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5本,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冠群的父亲16岁时进常州城学手艺,经过多年努力,在城里安了家。顾冠群在西大街小学和常州市第一中学读书时就十分喜欢打乒乓球,曾经是市一中的校代表,在大学里也曾当过学生乒乓球队队长和教工乒乓球队队长,后来还担任过南京玄武区乒乓球队队长,为国家二级运动员。通过打乒乓球,他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培养了“坚持方向,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他说输球不要紧,但要想办法争取去打赢他。搞科学研究也是同一个道理,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脚踏实地地去争取成功。顾冠群说:“一个国家要有名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一个大学要有朝气。”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顾冠群为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计算机网络研究与教学的先驱者之一。

    20世纪初,正逢我国经济转型、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顾冠群为东南大学打下了建校以来均衡发展的良好基础,历经了四校合并、百年校庆、“211”工程、“985”工程等关键节点,他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基于东南大学更名前后的基础,结合国家发展的前景,顾冠群特别强调抓“项目”,把科学研究搞上去,为国民经济、区域经济服务,扩大学校的声誉,提高师资队伍的研究水平。他率先垂范,抓大项目,组织攻关,使东南大学的科研项目及总经费持续位于江苏各高校的前列。

    信息技术的应用现在已深入人心,渗透到各个领域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在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刚刚引入,我国尤其是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刚刚起步。作为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委员的顾冠群在这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不仅试点了我国第一个CIMS(计算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也为随后的江苏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培育了一大批企业及高校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也扩大了东南大学在海内外的影响。顾冠群作为国家“863”高技术计划自动化主题专家、江苏省CIMS专家组组长,为企业信息化的开拓和发展,身先士卒,不辞辛苦,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荣誉。


    多数人不理解软件的购买价格与开发成本怎么比硬件还高,为此,顾冠群带领大家去宣讲,耐心细致地向政府官员、企业领导宣传和解释。他带领大家编写了10多本教材,办了多期培训班,造就了一批示范性软件企业。在选择第一批江苏省企业CIMS试点单位时,顾冠群认真把关,综合考虑全省布局、企业制造特点、规模大小、企业自身信息化需求与水平、信息化人才条件以及企业一把手的认识和决心、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顾冠群带头组织多个进驻企业的专家组,不仅严格要求专家们不断钻研业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还提出必须培育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技术队伍,以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有发展空间。江苏省CIMS试点企业的成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得更多企业对信息化有迫切需求。


    2007年5月26日18时47分,顾冠群因病逝世,享年68岁。

    组稿:新北区政协

    整理:史继红、郑月莲、陶红亮

    校对:郭婷婷

    【来源:常州政协】

顾冠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