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最美科学家:宁津生院士 |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22-11-23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部   阅读量:490

国之大者,是五千年的文明之光

国之大者,是十四亿人的光荣与梦想

国之大者,是奋进百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国之大者,是今天的承诺,明天的辉煌

地球重力场  天地大舞台

宁津生(1932 年 10 月—2020 年 3 月)

    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在全球和局部重力场逼近理论及我国大地水准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荣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全国测绘行业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测绘人物等荣誉称号,并获测绘地理信息杰出成就奖、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等奖项。

    以往每年秋天,当武汉大学校园内开始桂子飘香时,宁津生院士会和他的几位“院士搭档”相约,从繁忙的科研工作和会议中抽离,回到武汉大学同一门课程的讲台上。

    这是一门叫作“测绘学概论”的课程,由武汉大学 6 位院士、多位教授共同讲授,课上不点名、不签到,阶梯教室后排却站满了人。课后,找院士签名的学生排成长队。

    这样的坚持,已持续 20 多年。院士们的执着坚守打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成为学子最为美好的大学回忆之一。

    而 2020 年刚入学的测绘学科学子,却再也不能在这堂课上领略到宁津生院士的风采了。2020 年 3 月 15 日,被后辈誉为“大地之星”的宁津生院士悄然陨落。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踏上了接力之路,踏上了这门课程的讲台。

武大学子的“最奢侈基础课”

    宁津生的生日是在秋天,这正是他给本科生上“测绘学概论”的时候。在这个他熟悉与热爱的课堂上,宁津生与莘莘学子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而充满意义的生日,这一坚持就是 20 多个年头。

    在讲台上,宁津生以精心准备的课件和教案,结合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阅历,娓娓道来,引导新生步入测绘科学的殿堂。宁津生是这种上课形式的倡导者,也是第一堂课的主讲人。

    在宁津生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期间,虽然当时那所学校的测绘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但每年录取的新生里,十个中有七八个第一志愿不是测绘,两三个强烈要求转专业。这一直让宁津生忧心忡忡。

    1996 年,宁津生提出了“院士为本科新生同上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建议,得到了李德仁、陈俊勇等院士的积极响应,1997 年 9 月课程正式亮相。其后,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陶本藻、张正禄、何宗宜、赵建虎等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陆续加入,形成了一支齐聚我国测绘工程专业顶尖师资的教学团队。

    “我们一直都很重视本科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专业前教育。开这门课,目的是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解测绘专业的高新科技和社会地位,增强对专业的认识和热爱。”宁津生在谈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时说。

    每年开学,宁津生都会重新备课,在讲义中添加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社会新思潮。他讲课语言通俗,循循善诱,风趣幽默,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整个大教室都挤满了学生,连走道上也坐满了学生。

    其他任课老师也结合各自专长,每人主讲一个章节,共同为学生描绘测绘专业的全貌。他们以治学育人为己任,为了中国的测绘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倾注了满腔心血。每一次讲课的过程,都充满了老一辈学者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20 年间,这门课程不仅走进了武汉大学的通识课堂,还走进了千里外的同济大学,听过课的学生上万人次。这门课程也被学生们称为“最奢侈基础课”。最初,院士们仍需亲自拿着笔尺,将课件画在薄薄的透明胶片上。如今,带有动图的多媒体课件取代了胶片。时间也改变了几位科学家,他们变成了平均年龄近 80 岁的老人,师生年龄相隔半个多世纪。

    “20 多年来,宁院士带领我们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建设慕课。他多次带着我们封闭讨论和修改教材,这些都历历在目。”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龚健雅说。1997 年在这门课开始时他就参与授课,当时的龚健雅既不是长江学者,更不是院士,宁津生却让他挑起“地理信息系统”课部分讲解的重担。

    “记得 2015 年测绘学概论第一次课,是宁院士的生日当天,老人家当时捧着助教送的鲜花,班长组织大家一起喊‘宁爷爷生日快乐’。我永远记得院士那句‘每当看到你们,我总觉得中国的测绘事业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这把年纪仍然感到热血沸腾。’”一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回忆说。

    2018 年 12 月 27 日,80 多岁高龄的宁津生还出现在武汉大学 MOOC项目考核会上,为“测绘学概论”进行答辩。

    “将‘测绘学概论’录制成 MOOC 推向全社会,希望更多的莘莘学子对测绘学感兴趣,进而投身测绘事业,为祖国测绘事业作出贡献。”宁津生的一番话多次被台下掌声打断,“我已经 80 多岁了,如果国家需要,我还是会发挥我的余热。”

培养后学从不懈怠

    “宁老师从 1956 年大学毕业开始便从事教学工作,不管有多忙,给学生上课这件事,他从来没有丝毫放松和怠慢过。即使是很熟悉的讲稿,他在每次上课前也要重写,及时更新内容。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称他是‘课讲得好,人长得帅’的好老师。”宁津生的第 2 个博士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回忆说。

    诚然,自 1956 年同济大学毕业那一刻,宁津生就开始了自己的执教生涯。从助教到讲师,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直至 2018 年 12月名义上退休,在中国测绘专业的执教生涯中,他度过了 60 余个春秋,教过的学生也是数不胜数。

    在宁津生的指导之下,一大批学生都在遥感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除了于 2011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李建成,还有为数字地球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的陈军,有制作了指导 21 次南极考察航线示意图的郝晓光,也有获得第三届夏坚白院士测绘事业优秀学生奖的王华……宁津生为祖国输送了一大批专业领域人才。

    早在李建成读博期间,宁津生就带着他参与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并且成功建立了当时我国阶次和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及我国首个5'×5' 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大型的科研项目,从中学到的很多东西对我后来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宁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参与了‘攀登计划’等国家项目,为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李建成说,宁津生一生以教书为乐,对学生要求严格。1993 年,在李建成博士论文答辩前夕,宁津生正在加拿大访问。为了参加李建成的答辩,他费尽周折调整行程,在百忙之中专程赶回,这令李建成十分感动。

    为了培养李建成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进一步开阔视野,从 2005 年起,宁津生还让他参与教育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并于 2012 年把测绘学会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交给他负责。

    宁津生总是尽量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1988 年,中国科协出资组团参加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 19 届大会,指定的人选中就有宁津生。但他从培养科研后备军的目的出发,将名额慷慨相让。于是,他当时的学生,年仅 24 岁的邱卫根便成为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一位。3 年后,邱卫根凭借自己的实力晋升为彼时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不仅仅是他的学生,在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时,宁津生总在想方设法地为全校的年轻人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为的就是中国的测绘科研及教育事业后继有人。

    在没成为宁津生的学生之前,李彬觉得宁津生就像“遥远的一颗星”。在一个高端学术交流会上,李彬远远望见这位院士、前校长坐在主席台的正中央。成了他的博士生之后,两人经常隔着一张小桌子,从科研聊到细碎的日常生活。每次离开老师家的小客厅,李彬包里总会被师母塞得满满当当,里面有豇豆、花生米、辣椒酱等各色“宝贝”。这位博士结婚时,宁津生穿着衬衫西裤出现了,做了他的主婚人。

    还没等他毕业,老师突然“老了”。他的腰折了下去,走路久了便心慌腿软。来参加李彬的论文答辩时,老人在秘书的搀扶下走来。在场的评委都劝宁津生回去等消息,但他坚持听完 3 个多小时的答辩。

    给本科生讲课时,宁津生也很难再站着上课,但他仍一直为这门课忙碌着。直到生命尽头,他都从未离开过讲台。有一次,中国工程院领导来到武汉大学,征求院士们对 70 岁退休制度的意见。宁津生在会上平静地说,他对退休没有意见,只有一件事,还望商榷。

    这位老科学家顿了顿说,他想继续给大学新生上课。“我们 6 个院士有 5 个过了 70 岁,要是因为退休,断了这门课很可惜。”宁津生记得,开了这门课之后,转专业的学生少了很多。到了第 3 年,头一遭有外专业的转进来。

    “好多人叫我宁校长、宁院士,我还是更喜欢大家叫我宁老师。我觉得,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称号。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既然是高校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学,就是培养人才,这才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宁津生说。

永不退休的“两委”主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宁津生的工作不仅体现在讲台上,还体现在他对测绘学科的贡献。

    1984 年,改革的大潮将宁津生这位一心一意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推上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的岗位。从此,他牺牲了很多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1988 年担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后,他更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学校的发展、为祖国的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事业追赶和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1988 年,宁津生举全校之力,向世界银行贷款数百万美元,建立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李建成回忆,申请贷款时,国家测绘局向宁津生提出明确要求,“保证以后这笔钱学校还 70%,国家测绘局还 30%”。当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如何顶住压力偿还贷款的 70% ?再加上每年的利息,压力确实很大。“但宁老师还是毫不犹豫地签下保证书。”李建成在回忆宁津生的文章中写道,“可以说,他为我国第一个测绘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建立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学校持续发展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加强测绘领军人才的培养,宁津生还给中国工程院领导建言,建议在土木工程学部下设测绘工程学科。随后,测绘学科的学者申报院士就有了明确的学科分类。在他的带动、培养和支持下,测绘界领军人才迅速成长起来。


    自 1984 年起,宁津生担任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在国家测绘局测绘教材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1990 年,他开始担任国家测绘局测绘教材委员会主任委员。直至 2012 年,由于年龄的原因不再担任“两委会”的主任委员,但他仍是名誉主任委员和顾问。“两委”主任的岗位,他一干就是 30 多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超龄主任”。

    在此期间,他带领“两委会”一直致力于测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引领中国测绘教育的改革方面做出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测绘专业从目录调整后测绘类下设 1 个专业,到现在测绘类下设 6 个专业;从原来的全国 30 多个测绘类本科专业建设点,发展到现在的 200 多个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 200 余个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点。他还大力推进高校测绘教材建设,使测绘教材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自编、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配套,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质量测绘教材建设体系。

    在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后,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由原来以教材编审为主要内容,转向对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咨询和指导。宁津生敏锐地觉察到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对测绘学科专业带来的强烈冲击及难得的发展机会,他带领“两委会”每年组织 2 次以上高等测绘教育改革的研讨会或院长论坛,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测绘学科发展方向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测绘教育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

    此外,宁津生还创办了“全国高等学校测绘类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与“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他开创的“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竞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其科研能力,也为我国测绘科技创新事业培养积蓄了人才。

    在学生们眼中,宁津生永远是“宁静致远、津津乐道、生生不息”的睿智儒雅之师,是“大地之星”,更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而由宁津生领衔的“测绘学概论”课程,也将继续被其他院士和后学者们接过接力棒,继续生发,影响一代又一代学子。

    “宁静致远,津津乐道,生生不息,宁老师人如其名。他对我国测绘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贡献有口皆碑,他是我们睿智儒雅的老师,更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让我们永远景仰。”

宁津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