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旅程,往往苦中带乐。但有没有人,会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呢?10月25日,桥梁工程师、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受邀来到沙坪坝区重庆南渝中学,以“科技创新”为题,给中学生带来了一场鲜活的演讲。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
为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这位84岁高龄的老人坚持全程站着演讲,用言语告诉大家,他在50多年前就已取得博士学位,但如果他不一直保持学习的话,依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站着演讲的老人
相比其他演讲的场合,邓文中尤其重视在中学的演讲。
演讲开始前,邓文中坐在南渝中学礼堂的第一排,两位校园记者正在采访着他,见惯了各种采访场合,邓文中依然认真对待着这场采访,回答着两位小记者提出的问题。
演讲开始前,工作人员按照惯例在舞台中央为他放置了桌子、凳子、笔记本电脑,但老人上台后,坚持要站着演讲,这一细节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谈到邓文中,很多人可能还有些陌生,但说到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以及千厮门大桥、东水门大桥、嘉悦大桥……这就不得不提起邓文中的名字。
▲邓文中在PPT中展示千厮门大桥
如何能够设计出这么多具备超强交通功能且外观如此时尚的大桥呢?
邓文中认为,人一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苦”和“乐”的相对转换
没有绝对的苦,也没有绝对的乐。
邓文中说,在他的公司里,他告诉员工,不要“埋头苦干”,而要“埋头乐干”,如何感受“乐”呢?这里面存在一个相对的转换关系。
▲邓文中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能站到的高度
“川渝人喜欢吃辣,但我一点儿也吃不了,他们能从吃辣中感受到吃的‘乐’;成都人喜欢打麻将,我不打,因为我感受不了其中的‘乐’。”邓文中说,为此,他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快乐法则——看书。
读书期间,图书管理员为了不影响一位爱读书的学生,甚至把钥匙给他,让他负责保管。
沉浸在书的海洋,邓文中从中汲取到很多知识和文化的素养。
▲邓文中为南渝学子签名
而对于今天的中学生,邓文中也有更好的建议。他认为,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习惯,因为读书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花费不多,就能把人家一生总结的经验学到手,是提升自我最好的捷径。书读多了,人才会与时俱进。而他也认为,中学生应该多读一些传记、文学、哲学类书籍,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由此提高知识面,也能让人找寻到由衷的快乐。
科技发展就是要创新
回到演讲的主题——“科技创新”,如何解答“科技创新”这一词呢?
邓文中院士表示,创新就是要践行“摸着石头过河”的理论,就是要有胆量走自己的路!
▲邓文中被南渝中学聘为学生的成长导师
他说,“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科学家,在探寻科学的过程中,爱因斯坦的发明足以改变世界;而乔布斯是商人,他们把前人发明创造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成果,从而创造巨大的财富,甚至改变原有的世界。他们都是对创新很好的诠释。”
技术,是要把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用以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技术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创新需要建立“三步法”,即:为什么?为什么不?假如又如何?同时邓文中院士勉励南渝学子们见贤思齐,勤于钻研,努力从理论研究走向实用技术,利用“创新之桥”通向人才之路。
新闻链接:
了不起的“南渝讲坛”
邓文中院士,是重庆南渝中学邀请到校开讲座的第7位院士。
张景中、周绪红、何继善、卞修武……一位位院士陆续来到学校,结合自身成长、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等,给中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值得一提的是,来这里做客的院士在谈及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兴趣”和“专一”两个词语。
比如,张景中说到现在的网络发达,很多时候,遇到不会的题就在网上搜,这个习惯就不好。“有些题,我思考了七八年才思考出来;有些题,我持续了30年才想通;极限问题的研究,人类花了170年才弄明白。而到了现在,网上搜一搜就出来的知识,很难成为刻骨铭心的学问。”
周绪红院士曾说,自己小时候没学啥东西,更多的时候是渴望学习,而恰恰是这种渴望的精神成为他求知的动力,他读书时用手抄写的笔记、绘图都工工整整,每个字、每一条线的走线,哪怕过去了几十年,依旧看得清清楚楚。这种后天可以通过勤奋弥补的能力,是他认为当代学生应当具备的精神。
南渝中学负责人表示,南渝讲坛是该校“公能”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这里与各个领域的翘楚面对面交流,接受新鲜的学术信息,感悟哲理,为学生们未来的路做铺垫,打基础。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编辑:黄怡
责编:郭承斌
审核: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