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魏敦山院士:建筑师要不断体验生活

2022-09-15   澎湃新闻   阅读量:218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5/836/260.jpg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建筑设计最高奖),魏敦山院士

    魏敦山院士今年89岁。

    1994年获颁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000年获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被称作“上海体育建筑之父”。

    自1955年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开始,他几乎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整个建设历程,他的画笔之下,勾勒出上海的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

    1957年起,进入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用院”)从事民用建筑设计,魏敦山主持设计的工程有百余项。其中,1960年代设计的张庙一条街、闵行一条街和蕃瓜弄入选《上海市优秀现当代建筑(1949~2000年)第一批推荐名单》;1970年代设计的上海体育馆与1980年代设计的上海游泳馆,在1988年作为我国建国以来43座著名优秀建筑之二座,首次被载入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出版的“世界建筑史”,同时作为16位中国著名建筑师之一的最年轻建筑师载入该建筑史册。

    2017年底,徐家汇体育公园改造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以魏敦山设计的“体育建筑三件套”——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场、上海游泳馆为主体,改造之后,体育赛事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将提高群众参与度,成为“体育氛围浓厚、赛事举办一流、群众体育活跃、绿化空间宜人”的市级公共体育活动集聚区。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5/836/261.jpg

徐家汇体育公园  效果图

    谈及这一“城市更新下的体育场馆改造样本”,魏敦山表示,他很赞同此次改造中提出的两个原则:一是对公众而言,“量体裁衣”,即对既有建筑空间进行匹配性改造,布局全民健身和专业服务功能;二是对专业体育来说,要满足顶级赛事及赛事配套空间布局需要。

    “建筑是随国家需要展开的”

    “1957年调到民用院后,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幼儿园。”

    从一个幼儿园开始,魏敦山开始了他近七十年的民用建筑设计历程,主持的项目包括住宅、中小学、医院、剧场等,尤以体育建筑为多。

    被问及为何涉及如此多的建筑类型,魏敦山告诉记者,建筑是随国家需要展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当时华东院(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工业建筑为主,而民用院则以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建筑’为设计方向。”

    魏敦山回忆,1950年代末,他开始设计住宅,印象最深的是“两条街”——闵行一条街和张庙一条街,其中前者的建设他属于参与的角色,而张庙一条街他则作为小组长全权负责完成,包含有住宅、商店、小剧场和诊疗室(医院)等建筑物。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6/113/891.JPG

张庙一条街  图片提供: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宝山的长江路两侧集中建设了一大批国有钢铁企业,形成了冶金工业区,政府在张庙地区集中建造了工人住宅区,并配有商业区和文娱场所,形成了上海第一代以重工业区为核心的工人新村。1960年1月26日及4月9日,《新民晚报》分别以《95天建成又一条社会主义大街/张庙一条街盛装迎春》、《张庙路大街——社会主义活教材》为题对该项目进行报道,根据平面图,张庙一条街临街18幢建筑有3幢为底层商店、上层住宅,1幢建筑为底层商店及餐厅、上层住宅,另有若干幢纯住宅及冷饮室、茶室、招待所、花鸟亭、公厕、书亭、喷水池、画廊。

    1960年2月24日,张庙一条街12家商店开始对外营业,后经多年发展,有了百货、日用品、五金电料、服装、食品、粮店、照相、药品、酒家、洗染等各种商店,以及邮局、银行、书店,较有影响的有巨龙百货商场、东方食品商店、春光饭店、凤凰理发店、迎春照相馆等。由食堂、菜场、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医院等组成公共建筑网,构成了社区配套的雏形,甚至可以说是1.0版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魏敦山告诉记者,当时国家在上海开了一个名为“成街成坊”的建筑大会,就是讲要扩大发展住房和居民生活建筑的理念。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开始,政府就提出不仅要关注住的问题,也要关心生活质量。

    张庙一条街与闵行一条街成为中国工人(居民)新村建设道路上的里程碑式的存在,成为了全国著名的工人新村“样板”。1960年3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来到了张庙一条街,眼前的街道“显得异常秀丽而安静,一幢幢淡红的、奶黄的、果绿的和白色的大楼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彩。两旁绿化地带已种上柏树和花草”。据不完全统计,落成至今,张庙一条街接待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431批3872人。

    2022年1月,上海市建筑学会、上海市城市经济学会、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上海市优秀现当代(1949~2000年)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其中1960年代入选的4部作品,魏敦山参与了3部——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蕃瓜弄。人们通常用“二街一弄”来指代这三部作品,指代这座城市1960年代的建筑印记。

    一座城市的1970年代

    《上海市优秀现当代(1949~2000年)建筑第一批推荐名单》中,属于1970年代的作品仅有一部,那就是上海体育馆。

    1959年,在当时尚属偏远的徐家汇,上海计划建造一个万人体育馆,由于经济等方面原因,项目在打桩完成后停滞,直到1972年,周总理做出批示,项目重启。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5/836/256.jpg

上海体育馆(改造前)  图片提供: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68年首都体育馆竣工,长方形的场馆可容纳1.8万观众。设计上海体育馆时,参照北京的规模,最终定下了1.8万座席。”

    在上海市建筑学会的拍摄团队的镜头下,整个采访过程,魏敦山院士始终埋着头,用记号笔向记者演示当年的作品。在一张A4纸上,他先是画了一个正方形叠加正十字,又画了一个八角形,最后画了一个圆形叠加正十字。这三个图案,就是当年上海体育馆的三个设计方案,最终圆形的方案被采纳,这是魏敦山从北京天坛获取的设计灵感。

    “体育馆屋面参考了中国传统的大挑檐形式,馆身则由108根白色立柱,从屋顶至地面将蓝色的玻璃幕墙均质围绕,我们称之为‘大刀片’。均等分布的4个出入口与大平台连接,再由4座大楼梯到达地面。”

    魏敦山介绍,该馆是全国首个最早的大型全预制装配式公建。108根预制柱子竖立在基地上,由无数构件节点组成的重约600吨的空间网架在地面完成拼装,然后用若干台机器将网架吊起与立柱准确紧密搭建。时隔近50年,他仍清晰地记得上海建工在工程中的各种创新,钢结构来自江南造船厂,檐口应用的是与上海的搪瓷厂合作开发的折面搪瓷材料,外立面采用的是上海耀华玻璃厂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的浅蓝色隔热玻璃,一个叫戴大麻的工人想出先整体提升高度再通过微微旋转使其精确落位的办法,避免电焊工人长时间高空作业。

    “一个工程的建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魏敦山表示,当时国内经济落后,又缺乏外部支援,在这样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全预制装配式建造举全市之力自主攻坚完成,体现了上海设计、上海制造、上海制作的匠人精神。

    从“体育建筑三件套”到“体育公园”

    改革开放,春水初生,城市步入建设的快车道。

    1980年代,上海为争取全运会举办资格,建造了上海游泳馆。游泳馆承载跳水和游泳两项功能,规模适中约为4000座,平面设计成六边形,中间最佳视野位置布置最深的看台,多变的建筑体型节约了建筑空间与面积。这个自主设计建造的项目,解决了声学、冷空气冷凝水等一系列问题,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赞它是世界一流的水准。它是国内第一个大型温水游泳馆,也是第一个举办世界比赛的游泳馆。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5/836/258.jpg

上海游泳馆(改造前)  图片提供: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5/836/257.jpg

上海体育场(改造前)  图片提供: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997年,为举办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海体育场兴建。外环圆形,内环椭圆形,呈波浪式马鞍形的整体结构,尽可能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视线质量;场周围宽30米,长1000米的巨大平台,则保证了观众疏散时道路畅通。魏敦山在充分考虑地形、光照、风向等因素后,提出“向天要地”的构想——凭借上大下小倒圆锥体的结构,从空中“借”了3万平方米的面积。观众席上方采用马鞍形大悬挑钢管空间屋盖结构,覆以乳白色薄膜材料,主席台正上方的一根最长单臂悬挑梁长73.5米,为世界建筑史之最。

至此,分别来自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上海体育建筑“三件套”集结完成,作为大型公共建筑,他们承办了众多世界级的比赛及演出,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时刻,承载了上海市民的集体记忆——一场赛事、一台明星演唱会、一次少年时代的大型集体活动。

    然而,这些体现了上海创新精神的场馆也在岁月的流逝中不可避免地“老去”,21世纪初,美国NBA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影响,曾计划把一场季前赛移师上海。但NBA官员来上海体育馆实地考察后,却无奈地否定了这个设想。包括首都体育馆在内的大型场馆都启动了更新改造,2017年,以昔日的“三件套”为核心,徐家汇体育公园开工建设,以“体育+公园”的思想,重塑这片位于市中心繁华之处的公共空间。

    此次改造,上海体育馆保持原有风貌,进行结构加固,焕然一新的内部更适合承载国际顶级赛事;游泳馆拆除看台,剥离赛事功能,成为一个专业训练场所;上海体育场增加配套设施,便于举办田径赛事和草地运动。“二馆一场”前的公共空间,打造成庆典广场,北面空间形成有氧公园,以环形健身跑道串联南面的运动公园。

    “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为了给久事体育集团和设计方提供规划设计建议,多次到实地回访。走访最密集的那段时间正值高温,对我的身体是种挑战,但每一次走访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魏敦山对于此次改造给予了认同,年近90岁的他一次次冒着高温走访现场,他对记者说,建筑师要不断体验生活。在60多年前他刚刚入行时,曾经设计过医学院的尸体解剖室,尽管害怕,还是要一次次走访了解建筑设计要满足的使用功能,而在设计精神病院的时候,他的同事在和他一起参观精神病院时,还被患者打了一巴掌。

    如今,由他主持设计的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整体改造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从事建筑设计近70年的他,将低碳节能等先进理念注入到这个地上3层、地下4层的综合性体育馆:考虑到市中心用地紧张,设计团队尝试了将多种体育空间垂直叠加;借下沉式广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围绕建筑主体设置提供休闲和疏散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立面特别选择了运用太阳能蓄电和发电技术的玻璃幕墙。

说明: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216/113/890.JPG

上海国际体操中心  效果图

    对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的传承延续,是魏敦山在改造中秉持的重要原则,球体在平面和空间上能最好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保留原有建筑扁球体的一抹记忆,同时亦是全新突破。暮色四合,建筑配以幕墙LED灯光,将比赛场内运动员竞赛的精彩场景,呈现在球体的表面,成为一颗通透、闪亮的夜明珠,与黄浦江东岸江欢成院士主持设计的东方明珠遥相呼应。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栾梦

魏敦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设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