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2级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九月,花果飘香,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我国地学教育领域的最高学术殿堂迎来了5017名新主人,他们包括:2163名本科生、2717名研究生、37名留学生、100名新教师和博士后。
今天,我们师生相聚一堂,隆重举行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代表马俊杰书记,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此时此刻,你们当中仍有部分同学受疫情影响暂时不能来到学校,但不管大家在不在开学典礼现场,你们人生新的阶段都已经开启,学院路29号也因为你们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38个教师节刚刚过去,刚才,我们对获得2022年度“北地先锋”系列荣誉的教师进行了表彰。他们当中,有学养深厚、业精于勤的名师,有耕耘讲台、奉献一生的先生,有勇于创新、成果显著的大咖,也有恪尽职守、无悔奉献的模范。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前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我在朋友圈看到不少同学称赞地大的月饼,很高兴你们喜欢学校的小礼物。自古以来,中秋就是思乡念亲的团圆日子。同学们刚刚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心中难免会有离情愁绪。但融入地大这个集体后你很快会感觉到,地大校园就是你们的新家园,地大师生就是你们的新亲人,新的一家人将携手并肩,共同陪伴你们走过人生中最靓丽、最精彩的青春篇章。
走在校园里,总有同学向我挥手问好。我虽然不能一一叫出你们的名字,但看到你们一张张充满朝气和阳光的面孔,我的心中总会充满“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羡慕和“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喜悦。你们在军训场上的英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校园注入了虎虎生气。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共同经历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你们的理解和支持,为学校疫情防控大局构筑起了坚固的防线。
在你们中间,我听说了马泽一林的故事,他从小就对地质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面对众多高校抛出的橄榄枝,他依然选择来到地大圆梦,祝贺你梦想成真!刘雪婷、李乐玮两位同学脱下军装,退伍入学,欢迎你们重回母校,你们投身国防,用信仰浇灌青春,向你们致敬!你们当中,我和来自青海化隆县的完玛恒见、马忠义的缘分可能更早一些,这几年我每年至少去你们家乡一次,学校助力你们家乡开展乡村振兴,已取得卓越成效。今天我们还迎来了马俊含、谌一航、葛佳卓和程少乾四位同学的18岁生日,让我们用掌声共同祝福他们生日快乐,祝愿他们在地大学会担当、健康成长。
同学们,今年是地大建校70周年,七秩荣光,弦歌不辍。中国地质大学从新中国建设伊始的筚路蓝缕中走来,老一辈地质人在她诞生之初便埋下了一颗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教育火种。她迎着新中国的朝阳成长,形成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底色和“听党话、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价值追求,一代代地大人为破解“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制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一段与祖国同呼吸、与行业共发展的辉煌历史。
七十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二十余万名毕业生走向社会,成为国家栋梁、行业精英。他们中有共和国总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们中还有44位两院院士和200余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当然,还有大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平凡而值得尊敬的奋斗者。光荣属于过去,未来属于你们。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地大的光荣传统便已在你们身上打下鲜明烙印,作为70年校庆的亲历者,你们注定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地大的史册正期待着你们续写新的精彩。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曾深情寄语广大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今天,青春接力赛的枪声正式打响,如何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我想谈几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坚定信念
深怀爱国之心
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李四光先生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为我校的创建立下定鼎之功。他曾两次留学海外,学有所成后回国投身科教事业,是新中国爱党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被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为“爱国科学家的典范”。青年时期的李四光曾三次更改专业,先习造船,后学采矿,最后专攻地质学。究其原因,只为国家需要。专业在变,始终未变的是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爱国情。他毕生为祖国和人民竭忠尽智,终成爱国知识分子仰止的高山和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
希望同学们学习老一辈科学家许党许国、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不负青春韶华,做一名踔厉奋发、笃行致远的地大人。
二是奋发成才
砥砺报国之志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对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我校1962届校友陈国南,把青春挥洒在广西农村,从青丝到白发,利用广博的地质知识,义务帮乡亲找水,确定10余万口水井分文不取,80多岁依然奔走乡间,无私奉献,被乡亲们爱称为“水神”,将报国之志转化为对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央视新闻联播报道陈国南的事迹时,评价其“吃的是素的,穿的是破的,住的是简陋的,但为人民的心是红的”。
希望同学们向以陈国南为代表的扎根基层的校友们学习,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负伟大时代,做一名本领过硬、脚踏实地的地大人。
三是追逐梦想
勇担强国之任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你们的学长、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在年轻时下定决心“把地质做到天上去”,逐梦苍穹,开辟中国的太空时代。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科学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最终将“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变为现实。上个学期,欧阳自远院士为学校师生作《求索天地间》报告,再次展现了他“向太阳系星辰大海挺进”的责任担当和时代梦想。
希望同学们牢记青春使命,追逐强国复兴梦想,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蓝图”,不负祖国人民,做一名能做大事、堪当大任的地大人。
同学们,我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未来属于你们,希望寄予你们,愿大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再过一个多月,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昂扬的精神面貌,踏上新征程。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为学于斯当有为于斯!同学们,你们在最好的时代、最美的年华进入地大,衷心祝愿你们度过充实、精彩而又富有意义的大学时光,留下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地大印记!
谢谢大家!
主办 / 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摄影 / 王启祥 刘昊 刘明星
美编 / 张倩
校审 / 吕松卓 才谨豪
责编 / 王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