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风景园林人,是中国风景园林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为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心系苏州风景园林事业,朝枚之年仍坐着轮椅、拄着拐杖,指导虎丘塔影园重建,高度评价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研究的基础。”
他就是中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7月15日23时12分,这位用一生继承和发展中国园林民族传统的老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中国风景园林界唯一院士
曾亲自指导塔影园重建
孟兆祯1932年9月13日出生于湖北武汉,1956年9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获得首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
孟兆祯曾多次来苏,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情缘。年轻时就曾走访了100多座园林,对苏州大大小小的园林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苏州古典园林的“天人合一”,是给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启示。
这一生,孟兆祯把最宝贵的时间全部献给了园林事业。一方面,他整理出珍贵的手稿、书籍,集大成解码了中国园林文化的核心逻辑;另一方面,还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讲堂前,为中国园林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深厚的积累,造就了孟兆祯在园林方面非凡的造诣,使他成为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界的一代大家。因此对于各处的园林项目而言,孟兆祯的考察与指导就显得非常难得。
2016年,虎丘塔影园为再现旧日景致,由苏州园林设计院牵头重建。“这个项目意义重大,我们便邀请了孟老,让他来把关塔影园的重建。”苏州园林设计院院长贺风春是当时塔影园项目的总设计师,也是孟兆祯的学生。她回忆道,到达苏州的第二天,孟兆祯就来到了塔影园的遗址,当时他已经84岁高龄,由于常年跋山涉水,他的膝盖磨损严重,只有依靠轮椅出行。
“孟老的手上始终拿着一台相机,每到一处,他就拍照记录,以便日后可以细细研究。”在塔影园的遗址,孟兆祯仔细地观察着每棵古树、每块山石,用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出修改意见反馈给设计师。
图/孟兆祯与贺风春(右一)
这一切,贺风春都看在眼里。“在他人看来,这一园林重建或许只是一个项目或工程,但在孟老眼里,它却是连接历史与今天的重要纽带,每一处细节都不容忽视。”
孟兆祯院士工作站在苏挂牌成立
严谨认真工作态度影响后辈
2016年8月,苏州园林传承与创新及香山帮研究企业院士工作站(孟兆祯院士工作站)在苏州园林设计院挂牌成立。这也是国内风景园林领域首家企业院士工作站,孟兆祯十分重视,亲临现场揭牌。
“当时孟老已经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声音高亢,发言讲述时有条不紊。”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设计总监沈思娴全程接待孟兆祯在苏行程。
“自2016年孟老在园林设计院设立院士工作站起,贺院就带领着我们跟孟老有过多次接触,每一次听他指导工作,都感觉是听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演讲。”在沈思娴看来,孟兆祯是一位饱学之士,又是一位亲切的长辈,他对待工作时的严谨认真,深深地影响着后辈。
图/孟兆祯在苏州园林设计院
2017年4月,孟兆祯领衔苏州园林设计院和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共同设计了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园冶园”。“园冶园”位于园博园云鹭湖中一个面积约为6公顷的小岛上,上岛只能坐船,岛上只有一条崎岖小路。
就算如此,孟兆祯仍然坚持上岛,这般热爱工作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同行的团队成员。“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孟老说‘我接到这个项目,要自己给自己下一个任务书,这不是为了客户。’”沈思娴回忆道。
今年,是苏州园林设计院建院40周年,孟兆祯以《守正创新,让人民尽享天堂清福》为题,为设计院题写寄语,并亲笔写下手稿。可惜的是,由于身体缘故,孟兆祯并未完成这份手稿,这也成为了他的绝笔。
图/孟兆祯手稿
斯人已逝
精神永驻
熠熠生辉的名字
我们永远铭记
孟兆祯院士千古
愿一路走好!
(本文部分图片由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