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弘扬科学家精神】姚新生:暨南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2-07-31   暨南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815

    六月一日儿童节的早上将近九点,我们踏进姚新生院士的办公室,他已在办公室开始办公。现已88岁高龄的姚新生院士,每天8点多到办公室一直到下午6点下班回家,每天工作7小时。见我们到来,姚新生扶着办公桌从座位上起来欢迎我们,并询问我们喝茶还是喝咖啡。一行的老师笑说,你们来了,整个办公室热热闹闹的,姚新生老师不知有多高兴。简单几句对话后,姚新生老师散发出的亲和力一下子消除彼此初见时的陌生感与紧张感。

姚新生院士与笔者们合影

    姚新生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一生是跟随党与国家共同进退的一生,将自己的小梦融汇到建设祖国的大梦中。自16岁背井离乡参军起,姚新生便开启了至今历已72年的干事创业史,极力融汇中外,精心钻研,持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中药研发的进程。

    作为教育者,姚新生任沈阳药科大学校长时,卓有成效地推进学校改革;任教师时利用国内国外的资源建设平台,实践国际化教育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药科研工作者。

    66岁时,姚新生两次请辞沈阳药科大学党委书记职务,南下中药科研工作较为薄弱的珠三角地区,经过近20年的耕耘,使中药研发的种子在珠江三角洲生根发芽,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请姚新生老师为青年学者寄语,他面对我们诚挚地说:“如果我走过的路你觉得是对的,你们按照这个走就可以了。”半个世纪的路风尘仆仆,姚新生语气和缓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1934-1945

童年苦难

打下爱国烙印

    姚新生祖籍武汉,父亲毕业于光华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儿童教育系,师从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学习儿童教育。那时的家境较好,1934年姚新生出生于上海,家中还有两个哥哥。

    1938年抗战爆发,日军入侵、国土沦陷,姚家便开始四处逃难,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后居住于沪东的工人区(现在的杨树浦区)。姚父除在小学任教外,还兼任了4处家教,但依然无法维持生计,于是他的两个哥哥小学毕业便在翻砂厂、灯泡厂做童工。姚院士回忆道:“如果不是1945年抗战胜利,我的命运也是去当童工,希望学个铜匠,有一技之长可养家糊口。”

    姚新生的3个弟、妹,2个因病不治身亡,1个因家中无钱养活,只好送到上海徐家汇教会“育婴堂”托养。抗战胜利后,才发现很多送到该处托养的儿童都被帝国主义教会当做动物用于试验。

    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给那一代人的中国青少年深深地打下了爱国主义的烙印,也让青年时期的姚新生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衰家败”。“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前途,人民才能幸福”。自此,他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45-1950

切身经历

坚定理想信念

    抗战胜利后举国欢庆。当时姚新生刚从小学毕业,原以为能开始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不料国民党一批接收大员来到上海,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通货膨胀,钱币(金圆券)贬值,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到处怨声载道。“要民主,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民主运动迅速兴起,国民党随即又开始往学校派特务,大肆镇压学生运动。

    当时的杨树浦工人区是地下党最活跃的地区,解放前夕姚新生便接受到了地下党的宣传,阅读了进步书刊,了解了一些解放区的情况。姚新生向我们展示道:“1949年5月25日第一眼见到解放军时是照片上的这个形象”

为了不打扰市民,战士们在上海街头风餐露宿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姚新生通过地下党员潘永才介绍,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青年先锋队(即后来的共青团)及其领导下的进步活动,如:建立新政权、工会、学生会,参加建国游行等。

    1950年抗美援朝战役打响,姚新生与二哥同时响应号召,自愿报名参加军干校,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踏上了参军的征途,随军来到了东北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可以说,这5年的经历让姚新生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奋斗的政党”并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参军、入党。

1950-1955

军校生活

奠定了世界观

    姚新生回忆道,1950年他刚参军时16岁,个子不到1.5米,十分瘦小,到21岁大学毕业,长成了约1.7米、体重50公斤的个子。他说是部队养育和培养了他们。

    在沈阳军校里,大家的学习情绪高涨,生活很有规律,都积极地争做“三好”学生。姚新生则是班级的团支部委员,负责组织同学们进行文化娱乐活动。

    那时共产党员的形象十分高大,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威望极高。已是共青团员的姚新生被吸收列席党的支部会议,听党课,接受党的教育,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基础知识,党员的基本理念牢牢扎根在了他的心中。终于在20岁时,姚新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

    1955年7月,姚新生正式从军校毕业(21岁)。姚院士和我们说道:“尽管‘当兵未打枪,抗美援朝未过江’,但在军校受到的良好训练和经历,为他人生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终身难忘。”

1955-1976

踏入社会

扎根于人民群众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国家启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希望尽快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1955年毕业的姚新生服从党和国家需要、接受军委分配,脱去军装,转业留东北药学院生药教研室任教。一年之后,倪素芳(姚新生的妻子)也因组织照顾,从部队医院调回到东北药学院任教。

姚新生与倪素芳

    姚新生在担任教师期间,随时服从组织安排,抽调参加审干的外调工作。他通过走访调查,澄清并帮助了一些干部恢复了党组织关系,也进一步了解了我国国情、社情。当时,姚新生由于优秀的俄语能力,差点被选派去苏联留学,却因中苏关系波折未能成行,这大概就是他留学梦的起源。

    60年,作为朱廷儒教授第一助手的姚新生,组建了植物化学研究室,开始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科研工作。这期间他不分昼夜地研究人参的化学成分,浑身浮肿,经常晕倒,但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这十年间姚新生有七年在乡下,参加过下乡拉练、整党、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深耕修坝、送医送药等,串百家门,吃百家饭。走遍了辽宁省大部分山区县市。我们常说,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这段时期的苦难经历带给姚院士的是:更朴实的科研本心,更坚毅的精神品质,以及面对困难,更无所畏惧的攻坚品质。

1976-1983

潜心任教

奉献立德树人

    1976年,拨乱反正后的中国开始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恢复高考招生,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开放国门,学子们也得以有机会出国学习。

    姚新生回忆道,76年时他结束了长达七年之久的下乡接受工农兵再教育,随42期工农兵学员从本溪乡下返回沈阳,组建了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对国内植物药产品——西地兰、薯蓣皂苷等展开了系统调研。

    在校任职的姚新生,潜心教学,参与编写教材,给工农兵学员授课等工作。后来他说道“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心里总是甜滋滋的。真希望有时间再站到讲台前...”

    科研可以说是一条终生学习的道路,繁忙之余,姚新生仍抽出时间,认真反复通读了三本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英文书籍,这为他科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听着姚院士讲述他这段经历,他潜心科研,始终持以学习的心态看待教书育人、科研和生活的态度深深地触动着我们。

    再谈到姚新生的留学之旅,1979年,45岁的姚新生考虑到日本汉方药及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居全球领先地位,决定去日本留学,随即便开始学习日语,2年后考试合格,1981年姚新生作为公派留学生,前往日本。这段经历带给了姚新生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先进技术理念,也让他有了更为创新的视角来开启回国后的科研之路。

    日本留学期间,半百之年单身在异国他乡学习,每天工作约16小时,但他认为虽然这十分艰苦,但也是人生难得的机遇。最终两年的博士学习,他收获了两项日本专利,两篇文章。而他也是教育部派遣到日本留学的60人中,唯一符合并获得博士学位的。他和我们说“要多结交学术朋友”,参加的学术活动也让他了解到日本发展科学的经验。这些学习和经历也成为姚新生为后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推动国际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日本留学时的姚新生

1983-2000

毅然回国

投身教育事业

    1983年回国时,姚新生已是49岁,但他认为自己尚未为祖国贡献力量,怀着报国之志谢绝了日本卫材公司的盛情邀请,带回了第一台计算机及有关资料,返回了自己日夜思念的祖国和生活、工作多年的沈阳药科大学。

    回校后,姚新生为日语药学班学生用日语讲解《天然药物化学》及《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举办日语师资班及计算机学习班,大力培养师资,积极推动与日本等国之间的的国际学术交流,邀请了几十名知名教授来华交流、讲学、合作培养研究生,推荐约六十余名师生去国外留学。

    姚新生教授并主编出版了《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超导核磁共振波谱解析》三部全国高校统编教材及研究生教材,协助提升国内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及科研水平;并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药学组召集人、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医学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医中药学科组组长,参加杰青、长江学者的评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协助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回国三年后,姚新生前后两次担任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1986-1987,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及校长兼党委书记(1996-2000),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学校改革。第二次出任校长及党委书记的他,分析校情,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学校任务: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提倡立德树人,尊师重教,先提高博士生导师待遇,随后提高教师们的课时津贴,鼓励教授们上第一线讲课和开展科研,政策实施1-2年后,情况大变,学校的授课水平大有提升。

    他还从中央及社会各界争取经费,积极兴建教师宿舍,改革住房分配制度,以留住优秀人才,鼓励教师购置仪器设备,实行学校配套津贴制度。购置的仪器所有权归学校,使用及管理权归教师,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姚新生说道“要向世界开放,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方式支持教师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措施”,这样才更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2000-至今

年过半百

挑战创业之路

    2000年66岁时,姚新生辞去校长及党委书记职务,申请回教研室工作。为了不与中青年在学校争夺有限资源,姚新生决定学习跨国企业经验,到珠三角、长三角两个开放改革的前沿地区整合资源。

    当时上海医工院希望他到张江(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被誉为中国硅谷),而北京市科委希望姚新生到北京,提出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他建立一个研究所。而当时的姚新生觉得“上海是老家,北京是首都,条件确实不错”,但仔细想来,两地人才济济,群雄辈出,有我不多,缺我不少。自己已经老朽,还是到人才比较缺乏的地区去为好。

    经过多方交涉,深圳清华研究院与沈阳药科大学协商,在2002年决定联合兴办深圳市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邀请姚新生担任中心主任,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随后,又应邀担任了暨南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负责组建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将主要的工作平台移到广州。至今姚新生已在广州工作生活了20年之久。

    令姚新生欣慰的是,虽已不是壮年,课题组人员也有很大变化,但工作还在继续延伸。组内青年人朝气蓬勃,今后只要坚持党的教导和指引的正确方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主动取得学校各级领导及老师们的教育和帮助、兄弟院校各位先辈们的指点以及校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团结奋斗,就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来源:党委组织部

文:曾雯妍、李玉慧

图:姚新生院士提供

姚新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
药物化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