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我国感光材料专家邹竞院士逝世,高校发“彩色”讣告缅怀

2022-06-10   观察者网   阅读量:215

    (观察者网讯)据“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9日晚消息,我国著名感光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邹竞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9日凌晨4时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邹竞先后主持开发了三代乐凯彩色胶卷,使国产彩卷从无到有,让中国成为了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第四个拥有彩色感光材料制造技术的国家,圆了全中国人一个彩色的梦。

    她曾说:“我一直坚信,中国人既然能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也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生产出能与世界名牌相媲美的彩色胶卷。”

    按照家属意愿,为缅怀邹院士对我国感光材料和彩色胶卷事业的突出贡献,讣告中特地使用了彩色照片。一路走好,邹竞院士。

    邹竞,1936年2月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平湖,1987年8月2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系,获工艺工程师学位。回国后到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曾任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0年5月调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兼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9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自小家境优渥的邹竞,9岁时为躲避战乱随全家迁居苏州,在苏州最好的学校读到高中毕业。中学时期,她就树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1954年,邹竞在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化学和化工院系,揭榜时她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成为苏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54届6名留苏预备生中唯一的女生。

    专修一年俄语后,1955年的夏天,邹竞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这也让她和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邹竞院士手写俄文笔记

    大学时期的邹竞,学习之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她喜欢看芭蕾舞剧和话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名著,参观博物馆,还喜欢结伴出游。大学三年级暑假,她本计划回国探亲,但当列宁格勒留苏学生会号召留苏生为祖国捐献一架飞机时,她毫不犹豫地把两年节衣缩食省下的回国探亲路费全部捐了出去。

    也正是在这年,邹竞在位于乌克兰肖斯卡市的苏联第三胶片厂实习时,遇到了国内派来的实习团并得知,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正在筹建,这也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于是在1960年完成学业回国后,邹竞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

    当时的保定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进厂第一顿饭是用粗黑的陶瓷大碗盛着的吃起来牙碜的地瓜干和胡萝卜汤,十几个人睡大通铺,从小衣食无忧的她尝到了吃“瓜菜代”的饥饿滋味……而此时比生活条件更为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来到保定电影胶片厂,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而此时,刚刚24岁的她面临的科研条件却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工作条件极差。

    但邹竞硬是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他们在短短五年内先后成功研制出当时国防军工急需的三种特种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上世纪70年代起,邹竞又先后主持开发了三代乐凯彩色胶卷,使国产彩卷从无到有,质量逼近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我国民族感光材料工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院士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珍贵。在这两份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的手写稿中,邹竞详细阐释了当时国外彩色电影胶片的情况及技术发展动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构想。

    在这两份手写稿中,邹竞写道:“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五到二十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如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彩色电影、彩色照片早已不陌生。但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当时的中国,一卷小小的彩色胶卷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

    邹竞说:“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绝不能长期依赖进口彩卷。我一直坚信,中国人既然能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也一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生产出能与世界名牌相媲美的彩色胶卷。”

    为了完成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带领团队经过七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GBR100彩卷等。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上,《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用该胶卷拍摄的开幕式盛况彩色照片,这是国内新闻界首次用国产彩卷拍摄大型国际体育比赛活动。

    乐凯胶卷的问世并逐步在技术和效果上追平国外品牌,不仅使进口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摄影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寻常百姓家庭。

    进入21世纪以来,邹竞开始从事新一代医用胶片研究,先后研制开发出通用型医用感绿X射线胶片、医用氦氖激光影像胶片、医用红外激光影像胶片。

    数字化时代来临,邹竞教授又带领其科研团队,将研究领域从感光材料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拓展,成功地研制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透明导电膜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用背膜,并已投入产业化生产。

    有感于对高端专业人才的紧迫需求,邹竞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新型功能薄膜材料的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从2003年开始,她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她从不跟学生着急,总是深入浅出地引导你。”2009年跟随邹竞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吕丽云说,邹竞跟学生强调最多的是,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特别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师王虹担任邹竞的科研助理近20年,她在这位优雅的老人身上总能感受到“平和之气、君子之风”,“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

    在王虹印象中,邹竞没有大学者的架子,非常容易接触,如果一起出差,她还会处处为你考虑。此外,邹竞还是一位特别爱美的女性,“她非常注意自己的妆容,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每到一地,她都会抽时间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喜欢文学和艺术”。

    邹竞的女儿谢红说,母亲一生爱美,喜欢音乐。即便是人生最后的日子,只要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还能用俄语跟着哼唱,而家里大部头的俄文文学作品,也是她多年珍藏的最爱。

    近两年来,邹竞因深受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后一次见到她,是在2021年10月2日天津大学126岁生日那天。

    已是85岁高龄的她一头银发,化了淡妆,身着她喜欢的红色上衣,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天津大学北洋广场,谢红举起手机为她拍照留念,照片定格了邹竞的笑容和光彩——这一身明媚的色彩,是她一生追逐的梦。

    她这一生,经历过战火纷飞,经历过起伏宛转,就如同在暗室中冲洗彩色胶卷,留给世间的总是美好。邹竞院士,愿您的归途繁花似锦。

    (本文综合自中国工程院官网、“天津大学”微信公众号、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

附:2022年以来,共和国至今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周勤之,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

邹竞
中国工程院院士
感光材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