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90后”甘肃农业大学杰出校友任继周院士接受央视专访

2022-05-06   甘肃农业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312

他,是我国著名的草地农业科学家

如今,98岁的他仍坚持每天工作和学习

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

他在家中挂满钟表

他总说

“我要珍惜借来的时间”

他就是

甘肃农业大学杰出校友

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

(任继周在笔耕不辍、著书立说)


    初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2022年5月3日,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前夕,央视《吾家吾国》栏目聚焦9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草原学家、草地农业科学的开拓者、农业伦理学的创立者任继周先生。任先生通过自己矢志草业一生的奋斗经历,告诫广大青年学子,“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宝贵沃土,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任老接受央视《吾家吾国》栏目的采访)

    任继周,1924年生,山东平原县人。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之一。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同年应盛彤笙邀请进入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前身),历任助教、讲师;1959年后,历任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主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创办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任所长。1995年经甘肃农业大学推荐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中国草原学会名誉理事长。由于他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78年被选为全国科学大会代表,曾获得全国优秀农业科学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说明: 图片

青年时的任继周)

    七十余年来,潜心草地农业教育研究的任继周,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是一位与草结缘一辈子的科学家,为我国草业科学和有关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他提出食物安全战略构想,摆脱了草地农业与耕地农业的“纠缠”,构筑了新型的草业科学架构;他成功建立了草原分类体系,较国外同类研究早了八年;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结束了各国各地不同畜产品无法比较的历史,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他创造了划破草皮改良草原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国北方草原生产能力提高1倍,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他建立的草地农业系统,在我国食物安全、环境建设和草业管理方面展示了巨大潜力。如今,虽已年过九旬,但他依然为青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奔走呼吁。这一切,缘于他浓浓的家国情怀。

说明: 图片

(1980年,任继周(左)与牧民(右)、蒋文兰(中)亲切交谈)

科学救国志,铁肩担道义


    在任继周的记忆里,美丽的家乡山东在抗战伊始就被侵略者占领。山河破碎的光景里,少年任继周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撤向后方,他辗转长江流域,在动荡中继续自己的学业,只为了“科学救国”。

    “我曾念过5个中学,大都不超过半年,”任继周回忆,抗战时期,读书尤为艰难,课本极为稀有和珍贵。“课本都是倒茬念,高年级读完的化学、物理、数学和英语课本再传给低年级。”除了这几门课,别的科目都没有课本。“学生们都有共识,很爱惜书,舍不得在上面写一个字,只靠做笔记记忆。”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各类书籍“打开”了任继周探索知识的大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里三间又小又破旧的图书馆,成为他记忆中的珍宝。蜷缩在狭小低矮的书桌上,“我先是做完了图书馆里的数学、英语习题集,接着又开始背诵四书五经。”

    抗战时期,亲眼目睹动荡时局给国人带来的艰难岁月,任继周立下志向,誓要“科学救国”。可是,怎么样做才能科学救国?任继周哥哥任继愈成为他的“人生导师”。

    “哥哥告诉我,他学的哲学有点务虚,希望我将来到大学里学习一些更实用的学科。”那时,他也已通过大量书籍近距离了解了西方国家。“科学改变世界”的概念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任继周就读的最后一所中学——重庆南开中学的对面,有一片绿草成茵的畜牧试验场。安静恬淡的小环境总能让他忘记一切烦恼。于是,畜牧这门学科逐渐“走入”任继周心里。

    任继周年轻时体弱多病,他发现,身边青少年大多如此。“与西方相比,我觉得我们的食物还是以填饱肚子为主,摄入的动物性食品太少。”从那时起,任继周便暗下决心,决定报考畜牧专业,通过努力改变国人的膳食结构,让国人更加强壮。

    天遂人愿,任继周如愿考上了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师从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王栋,专攻牧草学,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置身大西北,事业建奇功

    1948年,为成立畜牧系和未来草原学科储备人才,时任国立兽医学院院长的盛彤笙请王栋教授推荐一名畜牧兽医系的毕业生,再跟他进修两年牧草学。在王栋的推荐下,加上任教时的印象,他选定了任继周,从而在中国造就了第一位现代草业科学的大师。

    在盛彤笙身上有这样一种人格魅力,他关心你的学业、事业、前途、家庭、生活,细致周到,直达心灵,不图报答,不求感恩,但却使你无法释怀,难以平静。对此,任继周院士多次回忆了恩师对他的培养:

    “1948年,我从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当时东北也在招聘大学生,其条件也很吸引人,我当时应聘并将行李都捎到哈尔滨,而同时盛先生也写信邀请我到兰州来任教,我就听从了当年老师的召唤,来到国立兽医学院。到校后,他又到宿舍来看望,关切地问我吃的怎样,习惯不习惯,并问我愿不愿意去进修牧草学,我连忙说愿意。他这么一个大学者,院长的工作那么繁重,还要抽出时间来关心一个青年人的生活和学业,的确令人非常感动,这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说明: 图片

(1948年盛彤笙致信中央大学农学院,安排任继周进修牧草学事宜)

    随后,盛彤笙致函中央大学农学院:

    “本院为教学上之需要计,拟派助教任继周君于48年8月份起,前来贵院随同王栋先生研究牧草学一年,该员进修期间薪津当由本院照常支给,拟请贵院就近给予寄宿方便并赐指导。”

    王栋教授是将现代草原科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创立了中国草原学科体系,任继周就是他培育的第一代草原科学人才。

    盛彤笙同时还委托中央大学的同事罗清生教授,为任继周进修期间的吃住问题、实习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作了周到细致的安排。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任继周,他特致信恩师:

    “生在中大进修事,已蒙兽医学院方面正式允准,欣幸殊深,中大方面,罗师(指罗清生)及栋师(指王栋)均面允帮助,住处、进修工具及图书已算确无问题。於此,生愿郑重申明,於明年进修期满后,保证赴兰,绝对秉承吾师指示,於进修期间不兼作研究生或兼营任何副业,专心研读牧草及有关科学,以期确有进益,以报吾师厚望於万一。

    昨承栋师召见,云进修事可俟本学期结束后开始,八月或最相宜。进修计划,大概除作田间栽培及实验室之工作外,并在栋师指导下读有关书籍,并加摘录及保存。可在牧草研究室内为生加设一书桌,於下学期开学后,再斟酌旁听他院系课,如植物分类、分析化学等,以后进行情形,当随时祥呈核示。”

    任继周说到做到,后来东北招聘团到中央大学以优惠的条件招人,许多同学都应聘东北并鼓动他时,他不负师恩,不为所动,在进修期满后,按期来到大西北的兰州。临行前,王栋教授给他写了一副意味深长对联,勉励他立志高远,不畏艰苦,为人民建功立业。对联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

    1950年2月,任继周携中央大学英语系毕业后在联合国救济总署当翻译的妻子李慧敏一同来到了兰州。到校后,盛彤笙更是关心备至,其细致入微,令人感动。他回忆说:

    “当时兰州的条件很差,吃水要到黄河里去拉,冬天很冷。我到达之前,盛先生就安排好宿舍,并几次到宿舍检查,看窗户纸糊好了没有,水缸的水打满了没有,取暖的煤、火炉和引火的柴备齐了没有。安顿好后,又请我们全家在小西湖一家饭馆吃饭。当时我是个刚刚大学毕业、进修两年的青年人,何况又是他的学生,算个什么人才?居然这样以礼相待,这是难以想象的。”

说明: 图片

(任继周在兰州鉴定牧草)

    任继周到校后,盛彤笙将他聘为讲师,并安排了一个16平米的牧草研究室。5月到兰州,6月就让他参加全国性的草原考察,并将他安排在甘肃组。考察需要照相机,盛彤笙拿来从德国带回的蔡司相机,亲自教他操作。通过一年多的考察,任继周的足迹遍及甘肃和西北数省区,摸清了家底,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经受了锻炼,同时也真正领悟了盛彤笙将西北作为畜牧兽医事业基地的道理。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从盛先生的身上,我得到了启发,人的工作地点应该怎么选择?关键是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来选择。盛先生在甘肃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但他的成就在那代人中是最高的,因为他的工作有园地,有土壤。我到西北工作60年了,我从不后悔来到西北。我初到兰州时,实验条件极差,牧草研究所也是有名无实。后来我考察甘肃的草原,发现草原类型非常复杂丰富,是个天然的大实验室。我考察了一年,回来后非常高兴,有用武之地。我曾经面对美国、北京等地的邀请,但都没有去。后来草原生态研究所批下来了,起初条件很差,牌子在电线杆上挂着,但大家干得很起劲。”

    1951年夏,盛彤笙又邀请中央大学的王栋教授来兰州讲学和考察,并以西北畜牧部的名义,组织草原调查团,请王栋带队,将任继周配为助手,率领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师生30余人,在山丹大马营和肃南皇城滩进行草原调查,通过典型调查,找出畜牧业生产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王栋教授指导下,任继周撰写出《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回来后,盛彤笙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并为它作序。1954年,由任继周执笔、王栋审校、盛彤笙作序的中国第一部草原调查专著——《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正式出版。前后两次考察和调查,特别是名师大家的指点,使任继周对甘肃草原的情况有了较深的了解,也为今后提出草原类型学术理论奠定了基础。

    任继周回忆说:“恩师要求十分严格,在《皇城滩、大马营草原调查报告》作序时,一天,盛先生把我找来,说序写好了,同时指点着几处错误,用很重的语气说:‘这是著书立说啊!’此情此景,历历在目。至今我写东西,不敢草率从事。进入老年,错误多发,尤其小心,一定要请人校阅,才敢交稿。

    任继周仿佛是为草业科学而生,几十年来,一头扎在草原、牧区搞研究,艰苦备尝,乐此不倦。1954年,他在草原类型较为典型的天祝马营沟建起了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这里海拔3000多米,全年无霜期只有一个多月,六月天还结冰,开始两年住帐篷,打地铺,以后才修了几间简易的房屋。就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任继周却坚持科研、教学工作20多年。刚建站的四、五年中,他教学科研两不误,每周三天在学校上课,四天跑天祝草原站,进行高山草原定位研究。1964年,在他的倡导下,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创办了草原专业,以后又独立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即使在文革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他没有像其他一些人去打派仗,搞批斗,而是一如既往搞自己的研究。当时没有自记仪器,各种数据全靠手工记录,早、中、晚一天三次,一年四季没有一天停顿过。在这里,他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现已成为我国公认的两大草原分类体系之一;在我国率先建立了一整套草原改良利用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措施,现已普遍应用于青、藏、川、甘等高寒牧区;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机;研究提出了草原季节畜牧业理论,已为我国牧区广泛采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水平。主持制订了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草原保护学、牧草栽培学等专业课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这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高等草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保证培养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他的工作和成果引起了高层关注,1978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得知后,利用星期天,专门到天祝草原站上去看望他。这位毕业于北平农学院农学专业的省委书记对他的试验饶有兴趣,详细地听取了他的汇报,赞扬了他对创建我国草原学做出的贡献。当看到他的工作条件如此简陋、环境如此艰苦,至今还是个没编制、没经费的“黑站”时,当即拍板给站上解决了10个人员编制和10万元经费。

说明: 图片

(任继周在贵州扶贫考察)

    文革一结束,任继周又多方奔走呼吁,争取农业部和甘肃省的支持,于1981年促成了部省合办的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的成立,组建起一支专业学术团队,在全国开展系统的草原科学研究。当时,甘肃农业大学未回迁兰州,还在武威黄羊镇办学,草原生态研究所在兰州的建立为学术研究的开展交流提供了较好平台。

说明: 图片

    (任继周教授承担的“高山草原改良中间试验”,改造天然草原,提出季节畜牧业生产理论,获1981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2002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入兰州大学。此后,任继周还创办了草原学科领域的三种刊物,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4门草原专业课程,即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在他的带领下,草业学科成为该领域的全国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继周又带上学术团队在我国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内海滩涂开展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成为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和引领中国现代草业科学发展的一面旗帜。特别是1983年起,在贵州省威宁县开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贵州草地农业系统项目,在他的学生蒋文兰研究员的具体组织下,经15年的研究、示范、推广,形成了云贵高原改良草地、发展放牧型畜牧业的“灼圃模式”,为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新西兰梅西大学还设立了以任继周的名字命名的奖学金。

说明: 图片

    (任继周院士(右二)与胡自治教授(右一)、符义坤教授、张普金教授在研究草业学科的发展问题)


宏图大略,粮草兼顾

    1983年与1991年任继周受农业部委托,两次牵头召开会议,分别制订了“攻读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了“攻读草原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了“攻读草原科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被农业部批准并颁发各高校施行。

说明: 图片

    (1983年全国政协会上,任继周(左)与盛彤笙(右)、甘肃省副省长王秉祥(中)亲切交谈)

    1985年,任继周组织当时研究所的力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专门化的草坪企业,开展了草坪建植养护的一系列技术研究,如通过草坪种子直接建植草坪在国内都属首创。根据这一技术体系建成的北京第11届亚运会田径主场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运动场、全国青运会主场地——沈阳体育中心运动场,被国内外专家与教练员、运动员誉为国际一流水平。任继周说,“现在我国的草坪产业发展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类似于国外的产学研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尤其在草坪育种与草坪机械方面,与国外还有不小的差距。”

    除了建立、完善草业科学的教学体系,任继周将毕生时间和精力都奉献在了推动草地农业发展、构筑食物安全“链条”的事业上,在他看来,“草业在保障我国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明: 图片

(任继周在家中接受采访)

    任继周认为,我国长期推行“以粮为纲”的“耕地农业”,不仅不能满足民众食物结构已由谷物主食型改变为“谷物—动物”产品结合型的需求,而且使土地资源的破坏与土地过度开垦愈演愈烈,生存环境的恶化日益加剧。

    年轻时“科学救国”的志向再次在他的心中“燃烧”:“要改变中国农业结构,保障我国生态与食物安全,就必须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大力发展草业、畜牧业,‘藏粮于草’。”

    任继周介绍,我国国土中耕地面积仅占12.7%,面积最大的草地约40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41%,是耕地面积的三倍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作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和世界三大食物来源地的草地,如果得不到重视,就是浪费资源。“传统耕地应实行草田轮作,这不但能保证粮食产量不下降,还能成倍增加牧草等饲用作物,培肥地力,减少面源污染。”

    任继周及其团队在黄土高原进行了草田轮作试验,结果显示,粮食单产增加60%,肥料用量减少1/3,水用量大约节约17%,而整体经济效益大约增加1倍。

    任继周强调,耕地农业变为草地农业是大势所趋,结构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同样的土地和水资源,如果生产牧草,可收获能量比谷物多3到5倍,蛋白质比谷物多4到8倍,既能使口粮和饲料供应有余,还能保证民众的膳食结构。“牛羊吃得好了,民众从中摄取的营养价值也高了,膳食结构肯定会改变。”

    然而,任继周的观点与主流观念存在冲突,很难得到决策部门认可。任继周深感忧虑:“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很难马上改变。其直接导致的恶果是,国内草原遭受了最大的破坏,其严重程度甚至在历史上也从未出现过,草原面积缩小了,品质变坏了,整个生态系统也受到严重影响”。

    2013年7月,任继周联合8位院士,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我国从‘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的建议”,受到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我从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看到了中央对‘调结构’的明确指示。”任继周说。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表示,我国将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我们要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学会充分利用一切农用土地资源,向草山要‘肉’、要‘粮’,既要生产人粮,更要生产‘畜粮’,最终使人吃人粮、牲畜吃‘畜粮’。”任继周对于草地农业寄予厚望。

说明: 图片

    (2001年学校举行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揭牌仪式,省委副书记马西林(左)、工程院士任继周(右)出席并揭牌)


祝愿学校事业攀高峰

    从20世纪40年代任继周的老师王栋将草原学引入中国开始,到80年代初钱学森正式提出“草产业”,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草业科学已从最初的“一穷二白”,走过了由单门课程发展到完整的研究生、本专科教育,由二级学科发展到一级学科的历程。任继周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了我国草业科学界早期的大部分人才。

    作为我国草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在全国起步较早。在任继周的直接培养和带领下,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系(现草业学院)涌现出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团队。他们中有:草原学家和草学教育家胡自治,工程院士南志标,草原与牧草专家郭博、金巨和、李逸民、刘若、张自和、张普金、牟新待、符义坤、刘荣堂、鲁挺、汪玺,牧草育种专家陈宝书、曹致中,草坪专家孙吉雄,以及后起之秀张德罡、龙瑞军、师尚礼、白小明、花立民、鱼小军、赵桂琴、姚拓等,有了这样的团队,他所开创的草学事业,才能不绝如缕地延续下去,也为国家培养了数千栋梁之才。

说明: 图片

(任继周在家中与他的学生讨论论文)

    近年来,任继周先生十分关心甘肃农业大学的发展变化,也在不同场合多次深情回忆自己的老师、老院长盛彤笙以及自己在学校工作、生活的情景。从兰州小西湖国立兽医学院的创建、50年代河西走廊草原调查到70年代黄土高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80年代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建立,从草原科学高级教习班到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专业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他对草原科学的起步、发展到壮大,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2016年10月10日,任继周参加了甘肃农业大学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并与学校领导共切母校70华诞生日蛋糕。同时,在当年学校举行的第32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任继周院士走上讲台,他动情地说,这是自己参加过的最辉煌的教师节庆典,十分激动,不禁想起恩师盛彤笙先生、王栋先生。国立兽医学院创建之初,全部师生不过100余人,发展到今天人才济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能发展到今天,应归功于以盛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先贤,他们的远大目光、开阔胸襟、学贯中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和楷模。相信学校未来会取得更多、更好、更伟大的成绩。

说明: 图片

(2016年,任继周院士在协助审阅《图说甘肃农业大学70年》一书)

    2019年,全面展现我校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草原学家和草学教育家胡自治教授学术人生和教学经验的《胡自治文集》一书,由光明日报社出版发行。在该文集付梓之际,已是95岁高龄的任继周为该书拨冗作序,用五千字感人至深的话语,记录了他与胡自治相识、相知、相惜、相助、相长的清晰过程,生动诠释了师道精神承袭的深刻内涵。序中,任继周对胡自治先生做出了“人生何为须洞彻,沉潜笃诚而敬业。团队护持毕生功,精雕细刻耐寂寞”的高度评价,更体现了二位儒者亦师亦友的相处之道,值得后学敬仰。甘肃农业大学校友、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张金林表示,在治学方面,任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推陈出新纳入到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的构建中,先生特别支持青年人的成长与成才,不遗余力培养草业科学新人,直到今天先生仍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但却将毕生积蓄倾囊相出、捐资助学,先生身上闪耀的家国情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人格魅力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明: 图片

    (2020年11月8日,草业学院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专程前往北京拜访任继周院士。任继周对将要举办的甘肃农业大学第一届寒旱农业科学论坛表示祝贺,他勉励学校“顶天立地做学问、脚踏实地育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