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百岁老人走了|缅怀余国琮院士

2022-04-26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阅读量:176

    他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他牢记周总理的嘱托,解决了重水分离的关键问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化工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余国琮。

https://pics6.baidu.com/feed/b7fd5266d016092461df8674112d0bf0e7cd349f.jpeg@f_auto?token=e03a4ddc734f1124a11b84761ba559ee

1991年,余国琮在西南联大旧址

留学归国,“祖国的建设更需要我”

    1922年11月18日,余国琮出生于广东台山县。

    1939年,余国琮考入西南联大化工系,接受了全面系统的化学理论教育。1944年,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求学,用一年时间获得该校科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匹兹堡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化工热力学及精馏理论。1947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化工系助理教授,负责指导研究生。余国琮讲授的“高等化工热力学”课程选修人数很多,不少企业的工程师也慕名来听课。

https://pics1.baidu.com/feed/79f0f736afc37931b94bf7892fee894f43a91127.jpeg@f_auto?token=45b0f1b8a2aba2eac4a52c1cb5a234c8

余国琮在匹茨堡获得博士学位时的照片

    1949年6月,远在大洋彼岸的数千名中国留学生发起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

    余国琮是留美科协首届理事,参与组织“留美科协”成立大会。在会议的筹办过程中,他不断献计出力,一方面以给学生补课为名,向匹兹堡大学申请了一间教室用来开会,避开美国政府的耳目;一方面积极准备开会需要印刷的宣言、通讯录等资料。

    余国琮积极参加留美科协在纽约、芝加哥召开的理事会。在协会活动中,他多次讲述自己立志以科学救国改变祖国落后状况的志向,并动员广大留美学生一同归国效力。

    1950年,余国琮婉拒了恩师库尔教授的挽留,诚恳地表示:“留在美国,我们共同合作,将会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祖国的建设更需要我。”

    他以赴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审查,登上了载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美国游轮“威尔逊总统号”。经过一个月的航行,余国琮终于踏上了祖国土地。

https://pics5.baidu.com/feed/0b7b02087bf40ad1c1888c8592062fd5a9ecce19.jpeg@f_auto?token=8f012f74afbf268ab8d5cd783c17517b

    1950年9月,乘坐“威尔逊总统号”自美国旧金山返回中国的留美学者及家属合影(未能确认余国琮位置)

“争一口气”,成功提纯重水

    1958年,由苏联援建的我国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行,后因双方关系恶化,重水供应面临中断,开发我国自主的重水生产技术成为当时的重大急需。由于余国琮曾在天津大学开展重水精馏分离技术研究,并发表了相关论文,化工部便邀请他参与任务攻关。

    余国琮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没有科研经费,他就向学校申请材料自行加工;科研人员匮乏,他就请学校的学生帮忙。天津大学的第一教学楼有个大平房,余国琮和其他科研人员除了回家吃饭睡觉就一直待在这里,废寝忘食地搭建了一个个实验装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考察了分离重水的实验室。周恩来总理对该项研究寄予厚望,他握着余国琮的手说:“我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很有成绩,我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

    1960年,国家科委、化工部、核工业部在上海召开了“820”重水攻关会议。会上,余国琮做了相关报告,提出重水生产的步骤,第一步是硫化氢交混,将低浓度提浓到20%~30%;第二步是进行高效的精密精馏,将浓度提到99.9%。

    1965年,余国琮的多项成果使我国重水自主生产工业技术获得突破,成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重水,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他提出的浓缩重水“两塔法”,作为我国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被沿用至今,为实现我国重水的完全自给,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手到病除”,推动石化工业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向国外重金进口了一套先进的原油稳定装置,但由于没有考虑我国石油品质的特殊性,装置投产后,无法正常运行和生产。余国琮带领团队来到大庆后经过半个多月的现场调查研究,修改了部分装置结构,调整了运行参数,成功解决装置运行后轻烃回收率不达标的问题,同时改善了装置的整体性能。

自此,余国琮就成为了著名的“主刀医生”,专门给大型装置做“手术”。

https://pics0.baidu.com/feed/34fae6cd7b899e51a2273c3b858de739c8950d2c.jpeg@f_auto?token=ff9e0c4dcd639fae36ec035b131be81e

1982年,余国琮(第二排中间)与赴大庆的部分科研组人员合影

    1984年,余国琮又对我国首批引进,但投产后未能达标的当时国内最大的精馏塔——DA-101汽油分馏塔“开刀”。

    余国琮及团队接到任务后,大胆提出改造方案,将其由原浮阀塔改为板波纹填料塔,改造十六层塔板。改造后的装置一次开车成功,不仅让产量提高到36万吨以上,还降低能耗10%。

    此外,余国琮团队还先后针对大庆乙烯、茂名石化大型炼油减压精馏塔、上海高桥千万吨级炼油减压精馏塔、齐鲁石化百万吨级乙烯汽油急冷塔等大型精馏塔成功进行了技术改造,带动了整个石化工业分离过程的技术进步,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走上讲台,不遗余力培养化学人才

    余国琮不仅是化学工程专家,还是一名教师。他曾在多个场合说:“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最大的职责。”

    余国琮主讲“化工热力学”和“化工设计”两门课。当时国内没有相关教科书,他就自己编写讲义;讲课时没有扩音器,他就加大音量,力图让阶梯教室里的学生都能听清,他的嗓子也因此落下了病根。

    余国琮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管哪天有课,我都会凌晨4点起床,一遍遍审视讲课内容。即使这门课已经教授很多年、很多遍,我也要充分备课,更新教学内容,如此精益求精,就像精馏提纯的过程。”

https://pics1.baidu.com/feed/ac4bd11373f08202754307ce94d1c5e7aa641b26.jpeg@f_auto?token=ad2b1445ac255226366aef1cf2af9f25

1988年,余国琮(右二)与研究生的合影

    1956年起,我国建立招收以本国教授为导师的研究生(56年称为副博士研究生,57年后改称研究生)制度。同年,经教育部批准,余国琮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他又成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进入21世纪,余国琮受教育部委托,领导全国9所高校参加“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的《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他提出新的化工类本科教学方案,指导改造教学模式,建立化工专业课的标准实验设备,出版推荐教材、参考书和教学软件50余种。

    80多岁时,余国琮仍然坚持授课,并且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说:“我是一名教师,站着讲课是我的职责。”90多岁时,余国琮仍在指导学生,还经常通宵工作撰写理论书籍。60多年来,余国琮倾心育人,为国家输送了近百名化工类硕士生、博士生,打造了化工专业研究的人才梯队,曾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作为中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余国琮一生辛勤耕耘,科研成就斐然,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他总说,“要干世界一流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对他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

    2022年4月6日,余国琮在天津逝世。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余国琮为我国化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和展现的精神风骨,永远值得人们铭记。

余国琮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