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保供”神舟再飞天,上海老院士带队“逆行”复工,一个月就完成研制装车外运

2022-04-22   上观新闻   阅读量:204

     日前,在静安区延长路上的上海大学校门外,来了一辆长长的大卡车。它并不是拉来了蔬菜瓜果、抗疫物资,而是装走了一二十个大木箱子。

     原来,这一切都是为了“保供”神舟再飞天。上大这一支率先“复工复产”的院士团队,向已封控数十天的校园“逆行”,一个月之内顺利完成载人航天相关科研任务,身着防护服装箱、装车又撤回校内,由校外司机运至用户单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非常时期、特殊情况,甚至装载这些航天材料产品的木箱也是团队人员在校手工打造的。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凯旋之后,从今年5月开始,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密集发射阶段。根据任务安排,我国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计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10月发射空间站“梦天”实验舱。之后,还将实施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

     若有危急,即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同样一马当先不问归期。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为了完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达的国家紧急任务,上海大学复合材料研究中心的延长校区实验车间“针刺”团队教职员工义无反顾,申请进校返回工作岗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复合材料研究中心“针刺”团队

 

     他们工作的“针刺车间”也就是“预制件成型研究室”,用于研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配套材料。疫情发生以来,中心的科研生产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3月25日,收到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某研究所协调科研生产任务的函后,正在居家隔离的中心主任孙晋良院士、常务副主任任慕苏研究员立即行动起来。

     “我要跟你们一起,有困难大家一起面对。”作为研究中心的主心骨和领军人,年逾76岁的著名材料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晋良表示,“越是困难时刻,我们的团队越是要勇挑重担、知难而进,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做到高效高质完成任务。”

孙晋良院士

     早在3月初,上大3个校区就实行闭环管理。拥有47年党龄的孙晋良院士,和团队老师们一起坚守科研一线,带头攻关航天科研任务。在此期间,孙院士更是主动联系广东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学校捐赠20万只医用口罩,并在一天之内星夜兼程自广东送至学校,助力师生共同抗疫。

     为确保团队人员返校开展科研任务,任慕苏研究员协助孙院士与航天科工、科技集团等单位沟通,与学校多个部门协调进校开展生产的各项事宜,选派相关教职员工返校复工,并要求个人加强自我防护,主动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开展科研生产任务,解决好中心人员的后顾之忧。”

潘剑峰检修设备

     经学校协调,9名教职员工以最快速度顺利复工。返校后,延长校区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对9位逆行者倍加关爱,提供了丰富的物资保障,让他们在封闭管理中感受“家”的温暖,在产品运输环节也安排了严格的消杀措施,极力做到人与物同样安全可靠。

     复工生产中,团队每日自我健康监测,每天核酸或抗原检测,严格落实“足不出车间”。于是,他们夜以继日工作在轰鸣的机器旁,却没喊过一声苦,累了就在休息室打个地铺……身为中共党员,潘剑峰是负责中心实验设备的工程师,主要负责设备抢修等工作。本可以不用立即进校,但他主动请缨,冲锋在前,带上足够的日常用药,做好了一个月不回家的准备。研制过程中,他检修控制柜电路等等,保障各种设备正常运行。

路民华、张新大制作木箱

     与同事一起手工制作运输产品木箱的路民华,是党员又是针刺车间主任。为了早点取得核酸结果以申请进校,他清晨6时就去检测点排队。因疫情管控导致物流运输受阻,中心科研部主任俞鸣明副研究员动足脑筋“保供”,为产品安安全全送至用户单位提供了保障。“只要组织召唤,我们针刺团队召之即来,绝不退缩!” 团队老师们表示,“为了完成国家航天任务,就是堵枪眼也要往上扑。”

孙晋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复合材料与产业用纺织材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