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于本水院士以
“我和防空导弹创业”为主题
通过直播对话当代航天青年
今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
让我们听听这位
有70余年团龄的“资深团员”
讲述他的青春年华
4月2日,著名防空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以“我和防空导弹创业”为主题,为广大青年讲述了老一辈航天人为国铸剑的辉煌创业史。
讲座一开始,于本水便风趣地称自己为即将“90后”的“80后”,讲述了自己作为一名有70余年团龄的“资深团员”,对共青团的深切感情。
早在1949年4月,于本水就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龄与新中国同龄,当过团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团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和党总支委员等。
于本水与夫人朱老师也因共青团相识、结缘。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携手相伴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人生路,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历程。
现场,于院士还在青年面前“秀”起了“恩爱”,真挚地表示,自己如今取得的“军功章”,有一半多都属于夫人,让青年们感受到了满满的家国情怀。
提到求学之路,于本水讲起了上世纪50年代,自己在苏联留学时过“语言关”的故事。
他回忆,当时的自己面临着苏联学校“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和俄语理解困难两大难题。
对此,他选择“逃离”同学“一帮一”的指导,坚持独立思考、自力更生,历经长达1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克服了“语言关”,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教学方式,并最终取得了全五分的优异成绩。
自己“养母鸡、下鸡蛋”
于本水曾经说过:“我们中国是个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母鸡、下鸡蛋。”这句话是他作为过来人的切身体会。
从苏联回国后,于本水便投身航天事业,与众多老一辈航天人一起开启了我国防空导弹创业的艰辛历程。
“铁丝勾树叶”“漏风帐篷”“空气动力学旱厕”……于院士用风趣、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他参与我国第一代地空导弹红旗二号研制的故事。
于院士的娓娓道来,将观众们的思绪拉回到60多年前,大家仿佛亲眼见到红旗二号成功击落U—2侦察机,看到于院士提出了“近快战法”,获得743部队三等功表彰,切身体会到老一辈航天人在创业之初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
于本水还回忆了二院重返地空导弹研制战线,开启防空导弹的第二次创业——红旗七号研制的故事。
作为总技术负责人,于院士带领团队充分开动脑筋进行反设计。
经过长达10年的埋头苦干,红旗七号防空导弹设计定型,标志我国已经完全自主掌握了第二代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技术,解决了低空超低空突防的对抗难题。
谆谆嘱托,寄语航天青年
讲座最后,作为前辈,于本水就“当代航天青年与老一辈航天人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建设航天强国还需要什么?”两个问题,讲述了他的观点。于院士总结,当代航天青年有“三长一短”。
“一长”是当代航天青年能熟练利用计算机等科研手段,大大缩减了科研时间;“二长”是当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辈航天人,具备更高的外语水平,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先进技术;“三长”是当代航天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更为朝气蓬勃、思维更加发散。
“有没有短呢?有。”于院士说,“我们那一代呢,是艰苦奋斗过来的。”
这“一短”,指的是当代航天青年相比老一辈航天人,少了些许艰苦奋斗和朴素求学的精神。
于本水还用“五个要”寄语所有航天青年——
一是要有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情怀担当,要有能克服一切困难、不被现实利益所动的顽强意志;二是要增强知识积累,航天专家是工程师+学者,要有宽广的系统知识,要“通百家而精一道”;三是要善于创新、勇于创新,老一辈航天人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新一代的航天青年应注重创新与提高;四是要勇于实践,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五是要有团队协作精神,航天事业是需要一个大团队才能完成的复杂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