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郑津洋院士:有担当的学者、有风范的老师、有情怀的浙大人

2021-11-22   浙江大学新闻网   阅读量:399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在全校开展新发展阶段使命愿景大讨论之际,开辟服务“国之大者”专栏,深入挖掘浙大人主动担负时代使命,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故事,阐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与势、人与事、情与理,皆是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汲取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蓬勃动力。今天,一起来看浙大新科院士郑津洋的故事。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增选院士名单。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郑津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以身垂范、因材施教,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他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矢志推动学科和行业纵深、向前发展。

图片

    一位有担当的学者

    在本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郑津洋领衔的“氢气规模化提纯与高压储存装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从2002年开始,团队紧盯高压氢脆防控、氢气高效储存和规模化提纯三大世界难题,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这个项目将我国大容量高压氢气储存装备技术和大型高压氢气提纯装备技术推至国际领先水平。

图片

    据了解,该成果已用于我国氢能高压储运全领域,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具有储氢高压容器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储氢压力从35MPa跃升至国际先进的98MPa。批量生产的系列设备在加氢站建设、自主品牌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丰田公司在华首座加氢站建设等工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019年,郑津洋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氢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担任美国能源部氢能项目年度会评专家,成为联合国和美国、加拿大规范标准编制专家。

    30年间,郑津洋致力于高压容器和管道研究。除了储氢高压容器领域,郑津洋在深冷压力容器、柔性高压复合管方面也开展了持续钻研,而每一项研究,都从理论、技术、标准、检测到产品研发和应用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

    比如,深冷压力容器是深冷液体储运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我国产销量全球第一。随着液化天然气(-162℃)等深冷液体储运量快速增加,亟需高性能深冷压力容器,但其性能与温度强相关,调控困难。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郑津洋带领团队攻克基于深冷强化的深冷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主持研发出系列轻量化真空绝热深冷储运容器,并实现产业化。项目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再如,针对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油气水长距离输送亟需大直径柔性高压管的困境,郑津洋带领团队创建了钢丝缠绕增强塑料柔性复合管(PSP)设计理论,发明了焊接接头界面弱连接缺陷无损检测方法,主持研制出系列高压力大直径PSP产品,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等国家工程。

图片

    “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一门心思地做几项研究。但是每个研究,我都力求做深做实做细,务必‘落地’,以真正推动产业的迭代升级和整个行业的健康成长。”对于“落地”,郑津洋对自己有三个严格的标准:研发高端产品、制定行业标准、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数十载间,以“四个面向”为科研出发点,郑津洋将服务国家需要作为聚焦方向,不断向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主持研制的三大类系列产品,均实现产业化批量生产,关键技术指标创国际新高,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等领域,持续获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位有风范的老师

    从教29年来,郑津洋培养了42名博士、85名硕士。提到学生,最先从郑津洋嘴里蹦出来的词儿是“感谢”。他说,首先得感谢学生选择了我们这个团队,并通过自身努力为团队发展作出贡献。

图片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主张实现“三赢”:学生要赢、老师要赢、学科要赢,而这三者中,学生的发展又是必须放在首位的。

    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郑津洋总结了两点“研究智慧”,一个是“坚持问题导向”,一个是“磨砺坚毅品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他也总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学生们。

    郑津洋要求同学们,个人能力有大小、问题选择有难易,但是每个人都要盯准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展研究,看他是否解决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否让研究切切实实“落地”了。

    在明确的培养目标下,郑津洋会着重做好三个工作:最初,在分解团队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寻找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之后,给予他们独立研究的空间,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关键帮助;最后,严把出口关,让每个学生切实有所成长,提升他们的未来竞争力。

    落到实处,郑津洋还特别强调“因材施教”的重要性,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扬优势、创造价值,从而通过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

    每年新生见面,郑津洋都会“叮嘱”三句话:阳光心态、强健体魄;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全面发展,形成特色。他特别强调沟通的重要性,除了日常的团队例会、小组会议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外,他也早已习惯了和大家进行频繁的线上沟通,乘火车、搭飞机的间隙给学生们打个电话是常规操作,24小时内回复消息是师生默契。他还特别支持大家一起锻炼身体,“不仅增强身体素质,还能进一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图片

    几十年的持续钻研,并非易事。大多数情况下,“幸运”的完整表达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郑津洋勉励学生们,特别是这一代的青年学子更要耐得寂寞、坚持自我。在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用“咬定青山不要放松”的精神坚持积累,一定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而郑津洋一直在做的,就是在学生们最需要帮助的年纪,给予具体实际的关怀和支持,为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提供一臂之力。

    一位有情怀的浙大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浙大人,郑津洋说:“我对浙大,有着‘不一般’的情感。”

    1983年9月,郑津洋踏进求是园,在化学工程系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学业。十年后的1992年8月,他留校任教,成为了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的一名青年教师,开启了与浙大的另一段缘分。

    当时,面对其他选择,他义无反顾选择留在浙大。谈到原因,郑津洋说:”一方面,能够进到这样一个有历史、有沉淀、有爱的学校和专业,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另一方面,在我求学阶段最无助的时候,是浙大和学院的老师同学们帮我渡过难关,那我也想为浙大做点事情!”

    郑津洋认为,化机专业的优秀传统始终在滋养和助推着他的成长。比如,我国化工机械学科的开拓者王仁东老先生,治学中就非常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从实践中提出研究问题,再回到实际。以问题为导向,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深深影响了郑津洋。再如,导师朱国辉先生,总是带着学生思考:这个领域目前还有什么短板,未来应该是怎样的图景,我们要怎么铺设通往未来的道路?这种做学术的思路和方法,在郑津洋的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方向比勤奋更重要,做科研必须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作为团队带头人,郑津洋总是跟成员们探讨一个问题:未来5年,未来10年,未来20年,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在不断思考如何进一步深化现有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的过程中,他们的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