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矢志创新 躬耕不辍——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姜保国

2022-01-05   健康界   阅读量:164

编者按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姜保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姜保国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领域开创性地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在他的学术词典中,“创新”二字是分量最重的字眼。

      作为中国人自行筹资创建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家百年医院的掌舵者,姜保国始终以“仁恕博爱”的人文精神,“聪明精微”的科学态度,“廉洁醇良”的高尚品德,坚守“仁心济民”的崇高使命,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推动学科、人才和空间三轮驱动的实施,带领人民医院走出了一条人才立院、学科兴院、管理强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987年,风华正茂的姜保国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1990年作为中国首批中日联合培养博士赴日本新潟大学留学。三十余年的医学生涯中,他先后师从于著名解剖学专家李吉教授、著名骨科学专家冯传汉教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澍寰教授。

      每一位恩师身上的学识与风范、情怀与坚守、执著与境界都为姜保国打上了深深的师承烙印。

      他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把职业理想当做奋斗的目标,潜心钻研,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让中国在周围神经修复技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等研究领域走在国际前沿。

      潜心钻研 让创新研究解决临床问题

      临床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作为大学医院临床研究要有准确的定位,我们的责任是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来深入认识疾病,了解发生、发展与转归机制、找到疾病的最佳诊疗策略,探究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途径。一句话,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临床研究的创新工作也要围绕解决临床问题来开展,这是根本。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姜保国在临床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善于通过研究来破解临床医学难题。他常说:“临床医生做研究不是必须,但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一定是一位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学术型人才,科学研究对一名医生来说既是个人的兴趣也是这个职业所赋予的责任。”

      还在读博士期间姜保国就对周围神经的损伤与修复这个研究题目感兴趣,从此以后,他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30余年。他在临床诊治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过程中发现,采用传统神经外膜缝合修复神经损伤时,在神经断段存在大量神经纤维错误对接,会导致再生纤维外溢性生长,广泛形成神经瘤,制约了神经修复效果。针对这一临床问题,他创新性的利用周围神经具有自我寻找同类神经纤维的特性,探索手术时不再直接缝合神经断端,而是为断端留有自我选择、准确对接的空间,从而原创性提出并建立了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在此基础上,带领团队自主研发适合临床小间隙套接缝合的可降解神经套管,获国家药监局审评通过及产品注册证。这项创新技术使神经缝合变得简单快捷、高效精准,成果惠及到广大临床周围神经损伤患者。

      他常说,一名外科医生靠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能推动外科学进步哪怕是一点点也是相当不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医学的发展就是靠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才有今天的进步。姜保国就是以坚韧的毅力在临床医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求索、甘之如饴,把这条临床医学的创新之路走得坚实而深刻。

      勇毅笃行 创建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

      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必须具备这个品德。

      从医30多年时间里,姜保国献身医学,始终坚守“病人以生死相托,责任千钧”的行医理念。每一次问诊,每一台手术,每一根血管,每一根神经,都力争精益求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严重多发创伤急剧增加。姜保国在临床救治严重多发创伤患者过程中,意识到这种急、危、重的多发创伤必须依靠多学科联合进行科学、规范的整体性救治。在我国冲击伤、创伤弹道学、交通医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王正国院士的支持下,他将研究领域从创伤骨科学拓展到了创伤外科学,从单一的临床救治拓展到生命救治模式的探索,这看似跨界的转变正是出于内心中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职业的敬重。

      2005年他开始牵头组建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启动全国范围的创伤数据采集和流程监测,发现了我国严重创伤救治存在院前院内救治分离、院内缺少多发伤救治专业团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处于空白阶段等核心问题,亟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严重创伤救治体系。

      针对上述问题,姜保国创新性提出在我国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核心理念;并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智能创伤预警联动系统和中国多发伤生命风险评估系统,为严重创伤救治体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临床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上述系列创新可使多发伤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时间缩短约53%,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率下降约39%,改变了我国严重创伤救治现状,由此开创性地建立了中国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系列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和认可,教育部将该成果推广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项目,并授权成立“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姜保国担任联盟主席;2019年9月5日,国家卫健委批准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体建立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在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规划下,目前已在全国28个省建立360余个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立1千余个创伤救治中心,覆盖人口超过2.3亿,我国创伤救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Lancet杂志主编邀请他发表特约综述并接受人物专访,介绍中国创伤救治体系。国际创伤外科学会前任主席Browner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高度评价:“姜教授率先提出在中国建立完善的创伤救治体系,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体系,在中国乃至国际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

      严重创伤救治体系已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国家平时多发伤救治和突发事件急救医学救援的必备支撑,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担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使命,将代表中国在国际上展示高水平的创伤临床救治、高水平的创伤医学研究以及高水平的应用技术转化,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矢志前行 走稳可持续发展之路

      品质与创新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我们要以创新性科学研究为重要使命,在临床医疗难点、热点和关键领域开展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让医学科技惠及患者。

      姜保国在临床和科研领域深耕30余载,他担任过科室主任、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在各管理岗位上,他都将医者的冷静善思、师者的务实有序、学者的审慎严谨融入管理风格。

      2016年初,姜保国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上任之初,这所国内知名的公立医院即将迎来建院百年的发展关键节点,医院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成为他昼度夜思的最重要议题。

      他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努力推进“一二三工程”作为医院发展总体思路,即以医院全面发展为中心,抓住基本医疗质量和创新医疗技术两个基本点,实施人才、学科与空间三大战略。

      他紧抓学科与人才两大重点工程,对全院学科专业建设、创新能力、科研实力、人才梯队等做出全局性构想与安排。通过对现有学科进行评估分析,针对性地进行分层管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力争在5年内提高10个学科的全国影响力,并充分发挥示范和技术辐射作用,带动全院其他学科建设和发展。同时依托“111”人才学科规划实施、学科助理队伍选拔建设、博士后队伍培养探索等方式拓宽引才渠道、搭建培养平台、强化教育培训、注重人才激励。大力部署实施面向领军人才的“百名科学家计划”,全面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推动临床问题与基础研究的转化,提高青年骨干的科研能力,提升医院的科技影响力。

      他以一位临床科学家的敏锐,将医疗技术创新写入医院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基本点,立足于促进医学科技发展,紧跟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要求,着眼国家“十三五”重点研究领域,强化创新导向,以创新医疗技术和临床服务为目标,让科研植根临床服务患者;以优化机制搭建平台为助力,营造医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科研土壤,让科研成为临床工作者始终坚守并为之奋斗的使命信仰。在他的倡导下,医院加大了研究与发展基金支持力度,建立了全覆盖、层次化的基金资助体系,支持前沿攻关研究,推动交叉学科研究,资助专利转化研究,孵育高水平论文,充分发挥了研究与发展基金的导向作用与孵育作用。

      空间是医院发展的必要基础保障,也是长期以来医院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瓶颈问题。姜保国带领班子成员将空间问题作为重要战略之一进行研究解决,因地制宜地重新布局整体规划,2019年9月,历时两年改造建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打造现代化专用应急救援保障空间。多学科团队优势、科学的空间设置和规范的医疗流程,大幅提升医院应急救援能力,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打下坚实的基础。2017年,为配合北京市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通州区政府合作,于漷县镇建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一期规划占地面积147亩,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800张。在姜保国院长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列入北京市医疗整体规划,写入了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经过几年的建设,通州院区将于2021年12月18日正式开诊!

      由于出色的综合实力和科研创新实力,医院先后获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组长单位,成为国家医学进步的重要引擎。医院人才济济,2019年、2021年连续两届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上榜,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此外,包括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优秀人才汇聚在这里。着眼新百年发展,“十四五”期间“一院四区”的整体规划,也将为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续航。

      慷慨趋赴 引领公立医院国家队使命

      承担社会责任是公立医院的使命。作为公立医院中的国家队,我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要坚定价值取向,担起使命与责任!

      “各位队员、各位战士!今天我们代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奔赴武汉、决战武汉!我们要打好这场疫情阻击战,为人民做出贡献!”

      2020年2月7日清晨,姜保国院长带领110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出征仪式上,姜保国发出动员令。“武汉加油!”“人民必胜!”的呼喊声响彻云端。

      这已经是姜保国数不清第几次临危受命了。十七年前他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坚守在抗击“非典”疫情最前沿;十七年后,作为院长的他再次领军挂帅,带领医院重症救治团队奔赴前线决战武汉,攻坚疫情阻击战。姜保国表示:“从30年前选择创伤医学专业开始,就注定与灾难、疫情和生命救治密不可分。”

      作为公立医院国家队,作为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体单位、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症医学项目组长单位,在姜保国院长带领下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搭建严重创伤救治的学科群,建设创伤救治中心,强化重症医学科、急诊急救、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救治团队,规范救治流程、开展生命支持复苏、规范化护理等全方位一体化精准救治。此举不仅为创伤危重患者打通绿色生命通道,优化了重症救治的流程、规范,积累了丰富经验,更是历练出一支快速响应能打硬仗的医护团队。

      此次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的医疗团队,从招募到出发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包括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急诊科、创伤救治中心等学科专家和经验丰富的骨干护理团队快速集结。从2月7日傍晚抵达武汉到2月8日晚9点,仅用了短短24小时,人民医院接管的重症病区正式启用,又只用了一天时间,病房启用的50张床位全部收满重症患者。

      重症患者救治是场攻坚战,场场都是硬仗。作为这场“战疫”的指挥者,姜保国院长从源头上抓“战法”,保证诊疗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作为医学专家,他重症救治经验丰富、思路清晰,他强调务必要对重症患者进行分层管理、科学施策、精准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他带领专家组在会诊中心,对所有病人病情进行仔细评估和会诊,指导治疗方案,并深入隔离病房一线查房指导重症救治。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惟其磨砺,始得玉成。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2020年2月21日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独立管理的重症病区中,重症患者陆续治愈出院。4月4日,独立管理的重症病区“清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赢得了这场战斗!2020年4月6日,姜保国院长带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武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任务凯旋,4月20日在京结束为期14天的医学观察,全队零感染!姜保国激动地说:“大家全部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我的心也终于放下了。这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团队,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作为公立医院院长,姜保国院长始终强调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扎实推进援疆、组团式援藏、对口支援等工作,同时承担着国家各项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及突发事件的救援任务。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授牌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将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保障。汶川大地震、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矿业安全事故、辽宁本溪市爆炸事故……每一次人民生命受到威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都责无旁贷地冲在救灾的第一线,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伤员,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完成救援任务。

      姜保国院长带领着坚毅执守、慷慨趋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全体员工,传承百年薪火,以家国情怀践行医者使命,以赤子之心彰显济世担当。

      30载躬耕不缀、矢志创新不渝。姜保国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学者、师者、管理者的角色内涵,践行着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铿锵誓言。“我深爱着我的学科,深爱着人民医院,这所‘百年老店’成就了众多的优秀医生。我以人民医院为荣,也将继续与同道们一起为人民医院的发展、为祖国的医学事业不懈奋斗。”

 

文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

图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