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石油科学家精神及科技创新”院士座谈会举行

2021-09-15   光明网   阅读量:902

    9月10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召开“石油科学家精神及科技创新”院士座谈会。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郭尚平、戴金星、邹才能,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胡见义、苏义脑、赵文智、刘合、孙金声、李宁,以及王欣、汪泽成、范子菲、郑得文、常毓文、龚仁彬等首席专家参加座谈。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主持会议,作为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非常规油气、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方面研究成果颇多。邹才能认为,我国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弘扬石油科学家精神,发挥院士的“传帮带”作用非常重要。

“石油科学家精神及科技创新”院士座谈会举行

    座谈会上,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李德生院士首先发言,他是我国陆相生油理论及大庆油田发现及高效开发主要贡献者之一。他表示,在依靠科技手段勘探开发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要重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工作。并对我国提出的“在2030年以前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以前要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充满信心。他说:“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今后我国全部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我对此充满信心,石油行业是可以做到的!”

    翟光明院士,参与了多个大型油田的勘探工作,如中国第二大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他说,“石油勘探事业尤其需要创新,从科学研究到一线作业,我们都需要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石油科学家要到现场去,勇于实践,发现问题,推敲、深挖,将研究提升到一定广度和深度。例如,你身处老油田,但是你要探索用新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搞石油勘探,就是要不断地在探索中追求创新。”

    郭尚平院士,著名石油开发学家,我国渗流力学创始人之一。他发言表示,“开拓创新是灵魂,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灵魂,是科学家的任务”。而要攻克有高难度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一定要有勇攀科技高峰的革命精神才可能成功。同时,他特别强调,“爱国为民乃根本”,科研人员首先要有明确“为谁创新”的问题,一定要坚定“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初心,才有可能取得科研成功。

“石油科学家精神及科技创新”院士座谈会举行

    戴金星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我国煤成气地质理论主要创立者,指导了大气田勘探与储量快速增长,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父”。他用自己的大半生工作经历,阐述了“创新”对于天然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变革作用。在1979年前,我国油气工作者仅仅以“一元论”找气,局限于腐泥型地层才是气源岩的认识指导天然气的勘探、选层,从而导致天然气勘探效益极差。1979年,戴金星通过多年探索,发表了《成煤作用中形成的天然气和石油》一文,把煤系作为主要的气源岩,开辟了天然气勘探的新领域。

    胡见义院士,著名石油地质学家,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主要贡献者之一,指导大油气田勘探与储量快速增长。胡院士特别就当下热点碳达峰和碳中和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难度很大,需要天然气作为清洁过度能源。需要建立一个多元的清洁能源体系,即一是节能优先,二是加快低碳科学替代高碳能源,三是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谈及科学家精神,他表示科学家精神,首先是吃苦精神。而想要搞科技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

    苏义脑,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钻井科学家,创新了多项重大钻井关键技术。他说,“我理解的科学家精神是12个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具体到石油科学家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油气田里和井场上,这些值得我们在工作中身体力行。”同时,他还提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行业不是夕阳产业。石油不仅是一种燃料,也是一种战略物资,影响着国计民生”。

    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交流,院士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宽广的科学视野,为未来石油科技工作把脉定向,献计献策。相信中国石油科研工作者在科学家精神的鼓舞下,必将同心同德、众志成城,为中国石油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贡献卓越的科技力量。(晓悦)

[责任编辑: 王焕君 ]

苏义脑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气钻井工程专家
胡见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与勘探专家
翟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质专家
赵文智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油气资源和勘探专家
刘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专家
孙金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专家
郭尚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德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戴金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才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苏义脑
  • 胡见义
  • 翟光明
  • 赵文智
  • 刘合
  • 孙金声
  • 郭尚平
  • 李德生
  • 戴金星
  • 邹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