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选中,龙江人熟悉的航天科技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邓宗全,荣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空间机构学领域著名专家,邓宗全参与了多个国家级航天工程项目。与其他航天人一起,将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受到举世瞩目。在飞行控制现场,邓宗全与一众年轻航天人一同热泪盈眶。
邓宗全院士展示获奖证书。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一诺
驯火牧天、携山揽海,眼里尽是星辰和远方
1956年出生在我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的邓宗全院士,是我国空间机构学领域著名专家,将半生都奉献给了我国航天事业。他长期从事宇航空间机构与特种机器人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机械系统的极端环境适应性与高可靠服役问题。在星球车移动与转移、地外天体采样操控作业、空间折展与锁解机构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为我国探月工程、深空探测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到“祝融号”火星车,亲历并参与了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邓宗全的名字总能和中国航天的重要时刻联系在一起。他带领的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驯火牧天、携山揽海,眼里尽是星辰和远方。
一直以来,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始终视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将“服务国防、立足航天”作为一生的夙愿和不懈的追求。
核心技术攻关中,难点是月球车的设计
自2009年起,邓宗全带领团队从事月球车研究,由于当时此项研究还没有进入到国家立项阶段,因此需要很多前期筹备工作。“软着陆、月球车和月球车从着陆转移至月面”是嫦娥3号工程的三项关键核心技术。邓宗全科研团队重点参与了三个技术的研发、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在团队十几位教师十余年的攻关下,解决了转移技术、月球车的设计技术和着陆器缓冲技术等。
“核心技术攻关中,难点是月球车的设计。”邓宗全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中国的月球车别于他国,由主副摇臂机构形成的移动系统,两侧中间通过悬架的差速器固定而成,非常灵活,可以原地旋转,此系统使得它具有很好的运动灵活性和车体姿态平衡性,是在众多方案中筛选出来的最优方案。
如何让月球车从着陆器转移至月面?邓宗全介绍,俄罗斯采用斜梯式方案,我科研团队创新采用月球车平板联动方式,不但着陆更加平稳,还更加适应月面复杂环境,靠自重牵引落到月面。此外,在月球车实验过程中,团队用单吊索的创新设计,解决了“场”“力”的转换问题,使月球车的“轮”达到1/6重力场作用,让“轮”“力”等效。
解决了月球车在技术上的卡脖子难题,邓宗全科研团队并没有止步,又向火星车“进攻”,将创新性原理首次应用在其移动系统和转移机构上。
“快看,我们的火星车如此灵活,各个轮能自主翘起,车厢也能上下浮动,真了不起!”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邓宗全科研团队成员介绍说,镜头下的火星车可全方位移动,能应对火星的复杂地貌,是我国火星车的一大创新。
殚精竭虑,为我省科技发展添砖加瓦
今年9月,哈工大智能机器人班开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及智能制造发展前沿培养人才,由机器人专家蔡鹤皋院士、邓宗全院士领衔,依托哈工大优势学科和高端师资队伍建设一对一指导学生授课。“航天是个系统工程,用万人一杆枪来形容毫不为过。” 邓宗全说,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创造的,年轻人的成长代表科研事业的未来,希望年轻人能打好基础,努力学习,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9月8日,在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的科技创新暨奖励大会上,邓宗全作大会发言时动情地说:“作为哈工大的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继续殚精竭虑,为我省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扎根龙江、奉献家乡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