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科学人生·百年——百年诞辰院士小故事:张广学

2021-08-20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阅读量:266

    张广学(1921——2010),昆虫学家。回族。山东定陶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将我国蚜虫记录从148种推进到1000余种,发表9新属、224新种;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蚜虫11科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研究世界斑蚜科属间系统演化,创立4亚科分类系统。首次证明中国植物界的科、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提出杂草蚜虫演化为作物害虫进而演化为世界危险害虫生物型的重要事实和论断,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最早提出以基地非耕种指数、生态自然调控机制和生物多样性作为评选马铃薯无病毒原种基地的首要条件,并提出综合防治蚜传病毒方法,使马铃薯产量增加50%;首次确定当归麻口病的病因及用种苗包衣剂防治办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图片

1 1988年7月,张广学在内蒙呼和浩特采集蚜虫标本

    1949年前我国蚜虫记录只有148种,张广学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将我国蚜虫记录推进到1000余种,占世界已知蚜虫总数的1/4;发表9个新属,224个新种。1999年他又先后发表了《西北农林蚜虫志》和《中国动物志·同翅目·纩蚜科和瘿绵蚜科》,2005年出版《中国动物志·同翅目·班蚜科》,2009年出版《河北动物志·同翅目·蚜虫类》等专著。

    张广学率先利用数值分类、细胞分类和胚胎特征进行蚜虫分类;利用系统演化理论和支序分类学方法突破蚜虫11科分类系统,建立了13科系统,澄清了国际上科间与亚科间的混乱现象,发现了从大蚜族向长足大蚜族过渡的口器类型,提出大蚜科是相对进化单元的有力证据;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得出99种蚜虫核型,其中71种为首次报道;基于胚胎和胚胎毛序演化规律,研究了世界斑蚜科属间系统演化,创立4亚科分类系统。张广学首次证明了中国植物界的科、属级分别与蚜虫的属、种级平行演化,对国际权威R.A.Mordvilko的蚜虫生活周期型的演化理论提出了重要修订,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图片

2 1952年5月,张广学发动农民防治棉蚜和棉红蜘蛛

    张广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便致力于以棉蚜为主的棉花害虫防治研究。他通过反复实验和研究阐明了棉蚜的来龙去脉。及棉蚜在我国棉田中发生危害迁飞、扩散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规律,提出了棉田天敌指标和种群结构指标为自控机制指标。他于1980年和1981年分别创造了7817亩和5225亩完全未用农药,仅利用自然调控机制自控棉蚜的样板田。到1985年,包括极少用药的自控棉蚜样板田在内,样板田已扩大到2.6万亩,保护了生态环境。《我国棉蚜及其预测预报》、《中国棉花害虫》、《棉虫图册》等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棉虫学和蚜虫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3 1990年秋,张广学(左3)在甘肃岷县与县农业局局长和工人们一起收获当归

    当归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上世纪80年代当归麻口病在甘肃、云南及陕西等省发生,且逐年加重,产量、质量明显下降。张广学首次确定了中药当归“麻口病”的病因,主持研制的当归种苗包衣剂用于“麻口病”防治,效果达98%,创造了筒式栽培法和一整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解决了当归人工栽培中的三大难题,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资料来源:

    追记张广学院士:用一生揭示蚜虫的秘密.科学时报,2010-03-02

张广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