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陈鹏
马洪琪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投入水电工程建设中,带领新一代的水电人,为碳达峰碳中和——我们党兑现庄严承诺,贡献一份力量。”
——马洪琪自述
1967年,25岁的马洪琪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分配时,他选择到云南。
出生于上海,为什么要去云南?
“我的理想是治理江河、兴利除害、为国为民。我学的是水利,就应该和江河在一起!”
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
初到云南,马洪琪被分配到中越边境的绿水河电站,风钻工、出渣工、木工、混凝土工、钢筋工……水电站工地上的每个工种,他几乎干了个遍。
1972年,马洪琪一个人带着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到富源县支援农村小水电建设。白天到工地指导施工,晚上在煤油灯下画设计图,心中积攒了多年的能量迸发出来了。两年后,电站建成投产。
1978年,面对援助非洲喀麦隆,参加拉格都水电站的建设任务,马洪琪放弃准备已久的研究生考试,成为团队里最年轻的援外专家,而这是当时中国水电系统最大的援外项目。
因成绩出色,马洪琪被任命为开挖队副队长兼主管技术员,同时火线入党!在鲜红的党旗下,马洪琪庄严宣誓。他的内心激情澎湃,“治理江河、为国为民”的初心在这一刻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马洪琪与云南江河的故事,最深的莫过于澜沧江——8度地震烈度区、300米级高拱坝、700米高边坡、高应力地区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一个个史无前例的世界工程难题在小湾等待着他。
“将毕生所学和全部精力都献给小湾。”马洪琪暗下誓言。
2002年,小湾水电站正式开工,拉开了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序幕。作为澜沧江流域梯级开发的总工程师,马洪琪以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坚克难,主持和参加建设了10座大型水电站,并带领团队创造了大批领先成果——
建成了世界首座300米级高拱坝;
在世界第三的糯扎渡心墙堆石坝,首次成功研发了“数字大坝”技术;
在中国最高的黄登碾压混凝土坝,研发建设了一套施工质量智能控制及管理信息化系统;
在景洪水电站大坝通航建筑物,发明了利用水能作为提升动力和安全保障的水力式升船机,成为“世界首创,中国原创”;
…………
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在从事高海拔水电站绿色智能技术等研究。
有人问:“退休后要不要回上海?”
“不回去了,我的事业、我的团队都在云南,我的心离不开那里了……”马洪琪早已把自己融入水电事业中,在他看来,“是信仰之光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4日 01版)
[ 责编:杨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