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科学人生·百年——百年诞辰院士小故事

2021-07-22   中科知汇   阅读量:949

    谢希德(1921.3.19-2000.3.4),物理学家,1921年3月19日生于福建泉州。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5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8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3月4日逝世。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上海市政协主席。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我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领导课题组在半导体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以及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图片

1 谢希德、曹天钦院士伉俪闲时在家小憩

    谢希德的丈夫曹天钦忠厚朴实,富有才气是谢希德初中一年级同学,同时也是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曹天钦在燕京大学毕业后,受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之邀,赴重庆参加中英文化交流并作李约瑟的翻译。李约瑟慧眼识英才,把曹天钦推荐给英国文化委员会,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曹天钦出类拔萃,不仅获得博士学位,还被剑桥大学冈维尔学院选为院士(FELLOW),这个殊荣是中国人在剑桥大学最早获得的崇高荣誉。

    这对青年恋人对祖国的忠诚,深深地感动了李约瑟博士,在李约瑟博士的热情帮助下,在美国博士毕业无法回到祖国的谢希德顺利地来到英国,在剑桥附近的一个小乡村,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随后夫妻二人一同回国。回国后,谢希德被分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她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谦逊好学的品格,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厚广博的知识,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

图片

2 谢希德(右二)与复旦大学同事讨论问题

    1983年,62岁时,谢希德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三任校长,也是当时国内高校唯一的大学女校长,除了在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领域的学术成就外,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在担任校长期间开放民主、求真务实的态度与胸怀。身为中共中央委员的谢希德虽然有专车,但每天上班她都和其他教师一起坐学校的“长龙”班车,并把这看成一种乐趣,那样,她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还经常有“高见”产生。

    学生们都喜欢这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太太,女大学生变更愿意向她吐露心中的苦闷。她主持的“校长信箱”开通一个月就受到60多封来信,每一封信谢希德都亲笔批阅,转交给有关部门时,要求必须一周内反馈处理意见。

    在谢希德担任校长的5年里,复旦的气氛活跃和严谨治学一样地出名。每到周五,许多学术讲座和兴趣小组便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展开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亮着五颜六色灯光的学生活动中心,它们是在谢希德的完全支持下创办的。因此,在它的招牌下面,是一个不起眼的、被复旦人念了千百遍的名字——谢希德。

图片

3 1990年,谢希德(左)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

    由于谢希德的科研成就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享有崇高的声望。她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199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两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1年和1992年)。美、英、日、加、香港地区的13所大学分别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和人文科学博士。

    1987年6月接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abany分校授予名誉博士时,《今日美国》报社记者采访她,称她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

    资料来源:

    谢希德院士的诚与真.谢希德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复旦校长:大学校长是影响校风的关键人物.中国青年报,2011-03-24

    致中国半导体之母,谢希德 .搜狐-半导体行业观察,2018-02-19

谢希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