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军队科技创新人才风采·谭述森

2018-04-03   中国军视网   阅读量:318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北斗七星,悬于距地球78光年至124光年的无垠苍穹。千百年来,人们奉其为方向、光明、信心和永不放弃的化身,用以辨南北、分寒暑,砺斗志、强信念。

  千百年后,浩渺天幕又嵌“北斗”——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便曙光初到繁星隐去,中国北斗依然闪耀,在九天之上守望着九万里神州,为前进中的民族复兴梦定位导航。

  北斗问天,国之夙愿;问天北斗,国之重器。

  从设想建设太空“烽火台”到打造高边疆“万里长城”,一代又一代“北斗人”,从零起步,与世界强国赛跑,与科技发展赛跑,与自身极限赛跑,自主创新跋涉30余载,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导航明灯”,使我国跨入世界卫星导航“第一方阵”,创造了全球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奇迹”,刷新了复杂航天工程建设“中国速度”!

  在向着世界卫星导航之巅冲锋的路上,有一个人年愈半百,欣然领命加入北斗团队,开启了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北斗事业;岁过七旬,依然披甲坚守北斗阵地,写就了忠诚报国、科技强军的北斗人生。

  这个人,就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

635925960666196926362

  北斗之魂——

  国家需要始终是选择的第一位理由

  开县,僻处渝东北,北依巴山,南近长江。因六举子公车上书慷慨维新名噪华夏,更有两千余抗日将士为国捐躯、十四红岩英烈浴血拂晓。

  谭述森就出生在这片红色沃土,自幼便有了“国为重”之念。在人生的前19年,谭述森的命运和众多巴蜀农家孩子不无两样:种地,做饭,而上学,俨然成了附带。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百业待举,人才匮乏。谭述森似乎认识到了这些,渴盼着有朝一日走出偏隅之地,为年轻的共和国做些什么。

  1961年夏,走出大巴山的机会来了:谭述森以优异成绩考入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结缘定位和时间。

  这份缘,一结就是半个多世纪。

  也正是这份缘,叩开了谭述森北斗人生的大门。

  1965年9月,谭述森学成毕业,志愿参军来到某测绘研究所,致力于中长距离无线电大地测量研究,一干就是30年。

  30年间,世界在变化。卫星无线电导航技术日益兴起,卫星定位技术已成为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和能够将其实现的核心技术成果,也成为大国地位的必备支撑与重要标志。

  30年间,谭述森的人生同样经历了许多。然而,无论是在五七干校还是在西沙群岛,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当测绘仪器研究室主任,谭述森的目光始终紧跟着中国卫星导航事业发展动向——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国家发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伟大号召;

  1985年4月,著名电子学家陈芳允将与同事研究两年的“北斗计划”奠基理论——“双星定位”设想公布于众;

  1986年3月,国家主管部门组织双星定位系统可行性论证会,形成了自主研发导航系统于国家战略、于国家安全重大意义的共识;

  1989年,利用通信卫星开展双星定位演示验证试验,证明了这一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

  此后的数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埋头于理论推演和专项实验,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128762346_14567220074141n

  谭述森同样坚守着。他将研究方向从陆基无线电测量技术,扩展转移到天基无线电测量技术;系统深入地对比研究国外正在发展中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和我国刚刚开始论证的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并开始着手研制当时被美国封锁的卫星导航用户装备。

  1990年,谭述森的坚守有了回报:完成国产首批GPS导航仪研制开发与设计定型工作,并指导完成了卫星导航应用终端的批量生产,摆脱了美国对我国GPS产品的封锁,解决了我军卫星导航应用急需。

  同事问及坚守的理由,谭述森字字铿锵:国家需要。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重大战略决策: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这犹如旱天惊雷,让中国科学界为之沸腾,也震撼着谭述森的拳拳报国心。

  年初,有关部门领导找到谭述森,邀请他加入双星定位系统的立项论证工作。

  当时的谭述森,已在军事测绘战线奋斗29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也有两年,曾带领技术团队使用自主研制生产的测量装备,首次完成我国西沙群岛大地联测和海上岛礁摄影测量,将西沙群岛的高精度测绘成果纳入新中国地图之中,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况且,面对的任务事关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即便如此,国家需要又一次成为谭述森选择的第一位理由。

  这一年,谭述森52岁。

  如今,七十有四的谭述森,仍一身戎装战斗在北斗事业第一线。

  好友曾多次问他,为啥两次延长服役年龄后又暂缓退休?谭述森总是笑而轻答:“国家需要吧。”

  相濡以沫的老伴儿也常提起,什么时候退休?谭述森依然是笑而轻答:“等国家需要时。”

12818245140920018248

  北斗之志——

  不能把登山的绳头交在别人的手里

  “北斗是谭院士谈不尽的话题,也只有谈及科技创新,置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他才会侃侃而谈,声高嗓亮。”了解谭述森的人如是说。

  谭述森北斗人生的巅峰,是跟卫星导航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上世纪90年代,GPS在海湾战争中惊艳亮相,迅速掀起以卫星导航为核心,实施精确作战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当时,我军因没有自主卫星导航被迫装备GPS,给国防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国家安全命脉岂能受制于人?”谭述森带领团队在一无经验二无现成资料的情况下,面对一项地位和作用不亚于“两弹一星”的系统工程,向北斗问天之路铿锵迈进。

  这是一段异常艰难的征程。

  当时,参照GPS不行,经费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基础不具备,而要用两颗卫星覆盖国土及周边大范围地区,实现高精度定位授时服务,工程化实用化也无先例……

  谭述森带领团队顶住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打出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提出了双星定位模式下时差测量定位方法,实现了“双收单发、单收双发”多模式双星定位模型,为仅利用2颗卫星实现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大范围快速定位、精确授时应用奠定了基础;

  ——提出了出入站测距信号体制与地面集中式定位处理方案,解决了在1秒内实现快速定位报告的难题,使北斗一号系统成为国际上首次定位时间最短的定位报告系统;

  ——提出了北斗系统集群用户应用及指挥型用户机设计方法,将用户定位、位置报告、跟踪监视等多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了指挥机关对所辖用户的指挥控制,有效提升了北斗系统的应用效能,成为北斗系统一大特色;

  ——从顶层设计了卫星系统、地面运控系统、用户应用终端技术体制,将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两种技术融为一体,使北斗二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具备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服务能力的卫星导航系统,利用14颗卫星实现了对亚太地区的连续导航服务覆盖;

  ——提出并设计了3个频点的军民导航信号,主持设计了基本导航服务与广域差分增强服务一体化实现方案,提升了系统高精度实时定位性能,为分米级、厘米级高精度实时大地测量奠定了基础,使北斗系统拥有赢得高精度应用市场的竞争优势;

  ……

  世界惊叹了!

  那些曾经无视甚至企图实施技术封锁中国的导航大国和地区,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谭述森和北斗人用不到GPS系统研制1/3的时间和1/40的经费建成北斗一号,使中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持续奋斗8年建成的北斗二号系统,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从根本上摆脱了对GPS的依赖;仅用6年时间建成军用时间频率系统,使我军拥有了统一的高精度时间基准,结束了依靠GPS授时的历史,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落后局面。

  有人说,谭述森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北斗传奇”。

  所有“传奇”,背后都是百倍的辛劳与磨砺。20余载甘苦尝尽,一头青丝变银发,他回忆起那段日子依旧忧患在心:“把登山的绳头攥在别人手里的滋味不好受啊!”

  现在的谭述森,始终密切关注着世界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仍像当年那样豪情满怀:要在有生之年开发出新的频段,为北斗争取更多的频率;要在有生之年发展高轨导航,使北斗覆盖空间所有航天器;要在有生之年把北斗位置报告功能扩展至全球,使人们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依靠北斗准确定位、准确报告位置……用他的话说,“不能把登山的绳头交在别人的手里。”

TIM截图20180409163908

  北斗之责——

  让中国北斗成为浩瀚宇宙最亮星阵

  2016年2月1日15时29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伴随着火光、雾气和轰鸣声,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搭载着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直冲云霄。在远征一号上面级的支持下,这颗新的导航星直接入轨,进入两万公里的地球中圆轨道。

  听到这个消息,作为中国第二代导航重大专项工程副总设计师的谭述森舒心地笑了:“它是我国发射的第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也是第21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

  欣慰背后是几多付出。为了使中国北斗成为浩瀚宇宙最亮星阵,谭述森熬过了1/4个世纪。

  频率轨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空间战略资源,没有频率,就无法建设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建设一起步,频率资源匮乏就成了最大障碍。

  当时,卫星导航频率资源已被几个大国和地区瓜分殆尽。国际电联有关频率的规则是谁先登记谁先使用、谁先占有。导航大国和地区依据这一规则,对意欲挤进“卫星导航俱乐部”的中国提出了一系列苛刻条件,北斗面临无频可用的严峻局面。

  怎么办?突围!

  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像士兵捍卫国土那样捍卫着频率轨位资源。谈判桌上,他以和平利用太空为依据,坚持兼容共用原则,提出了“多个卫星导航系统间部分频率重叠不影响导航性能”的频谱共用准则,实现了有限频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多卫星导航系统的频率兼容。这个准则被写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官方文件,改变了国际上原有频率协调规则对中国不利的局面。

  10多年来,谭述森带领频率协调团队与几十个国家进行了300多次艰苦谈判,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卫星导航频率谈判中的话语权,解决了我国卫星导航频率匮乏与资料申报落后的局面,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而且跃居世界前列。

  如今,中国北斗正向着“世界的北斗”迈进,朝着浩瀚宇宙最亮星阵冲锋。

  ——这是令谭述森热血沸腾的数据。2015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达1900多亿元,与北斗相关的贡献率已超过30%,其中在精准行业、地理信息和基础设施领域的贡献率已经达到或者接近50%;当前,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取得全面突破,累计销售量突破1500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已分别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份额……

  ——这是让谭述森心潮澎湃的消息。北斗成为第三个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北斗被国际民航组织认可为核心星座,并已启动相关标准编制工作;北斗是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支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这是使谭述森大步疾行的战鼓。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稳步推进北斗系统“走出去”,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将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让世界人民在任何位置都能享受到来自中国的高科技……

  辛酸的。沸腾的。心潮澎湃的。大步疾行的——所有的所有,都汇集成那写入北斗历史的一刻。2015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名单公布。谭述森,这位见证了中国北斗孕育与诞生、经历了北斗事业成长与腾飞的73岁的科学家,从那一刻起,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述森说:“是北斗劲旅成就了我,是北斗标定了我的人生新高度,我也必将属于北斗、属于这支劲旅,终其一生。”

TIM截图20180409163949

  北斗之范——

  坚守自己的人生北斗才能建好北斗

  “德才所至才能众望所归。”谭述森常说,咱们从事北斗的,坚守自己的人生北斗才能建好北斗。

  其所行正如其所言。

  投身卫星导航事业以来,谭述森著作等身,撰写技术报告100余篇,且身兼数职。忙,成了他的生活常态。

  然而,这样一位忙而难休的科学巨擘,从来不会鼻孔朝天。到过他办公室求教的人,不论是同行、同事还是学生,都会记得这样的情节:用手正一正老花镜,然后静静地听,认真地记,时不时与你沟通。如果是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返回去的时候,每页空白处多会写满修改意见,或蓝色,或红色,或红蓝相间。

  年轻的机关干部和基层技术人员也常为此而受宠若惊。

  谭述森对人以实相待,对名、对科学更是斥虚求实。几十年来,他始终坚守着“三不”原则:即自己不懂的成果鉴定会坚决不参加,核心观点、主要内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写的论文坚决不署名,没有达到项目指标要求的评审坚决不通过。

  “对待工作,谭老始终坚持高标准,生活却从不讲标准。”总站政委王聚良说,一个白色塑料保温杯用了30多年,杯身花纹早已模糊不清、手柄都磨得泛黄,就是舍不得扔了,连开国际会议也常伴左右;午休宿舍,从上世纪90年代搬进去就从没装修过,摆放文件资料的铁皮柜、办公桌还是20多年前的,柜门、抽屉破损依然将就用着,单位几次要换,都被他婉言谢绝;按标准,出差可以坐头等舱,可他却极少“享受”……

  身为专家,谭述森从来不缺少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然而,当每次把荣誉捧在手上时,他总是不安地说:“荣誉是给予北斗的,给北斗这个团队的,我只是个代表。”就连增选院士后单位挂起的庆祝条幅,也被谭述森再三要求撤了下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谭述森正是如此,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北斗,谦虚为人、甘为人梯,淡泊名利、无我忘我。诚如总站主任柳其许所言:“谭老是北斗精神的代表,更是旗帜,引领着一代风气之先,无愧于北斗团队、无愧于北斗事业、无愧于北斗使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谭述森的“北斗”人生,又一次诠释了这一真理。

  谭述森,北斗感谢你!中国感谢你!

责编:张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