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先进报道】有了想法就去寻求办法——2018年“劳模年度人物”陈赛娟

2019-05-28   搜狐网   阅读量:522

原标题:【先进报道】有了想法就去寻求办法——2018年“劳模年度人物”陈赛娟

她是中国白血病治疗的领军人物。诺贝尔生物和医学奖得主克里斯帝昂·德杜夫教授这样评价她的科学贡献:她的研究对于世界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从名不见经传到一代行业领军者,她付出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辛。一年365天,她几乎总是忙碌在实验室里。

她就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陈赛娟

陈赛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主任,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医学科学院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在内的10余项重要科技奖项,2017年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重要荣誉称号。2018年当选为上海市科协主席。

机遇总是给予事先有准备的人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被分配到上海第六印绸厂,成为一名挡车工。纺织女工的工作很辛苦,一天工作下来往往“眼皮瞌重”,陈赛娟却硬是跟睡眠抢时间。她总是打起精神,挤出时间学习,成了卢湾区图书馆的常客。往往是一个面包一壶水一个半天,有时睡意上来,她就眯上眼稍歇片刻。陈赛娟的勤奋好学被厂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1972年厂里有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陈赛娟被一致推选入学。当时,在她面前有两所大学可以选择: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学院。陈赛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因为她希望成为为病人解除痛苦的白衣天使。

1975年陈赛娟以优异成绩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瑞金医院当医生。1978年,全国研究生考试恢复,她毅然报考,并从600多位考生中脱颖而出。

1986年,陈赛娟到法国巴黎攻读博士。带教她的导师洛朗·贝尔杰是国际著名的细胞遗传学家。在此之前,他还没有接受过一名外国博士生,更不要说女学生了。一开始洛朗·贝尔杰是以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位来自东方的女学生的:这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学起来非常难,陈能坚持下去吗?能学好吗?但渐渐地,他被陈赛娟的好学精神所打动,破例收下了她。从此,白血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成了陈赛娟一生追求的事业。

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异国风光对陈赛娟没有多少吸引力。她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埋头于各种书本、各种实验、各种试剂中。在法国生活的4年时间里,陈赛娟和丈夫挤在巴黎大学城一间到处堆满书籍和资料的15平方米的公寓里。一天三餐基本上就在医院的食堂解决,只有周末才到超市采购。生活上,陈赛娟很简单,但在科研上,她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导师为她选了个高深课题,期间她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内做实验,整整6个月未见一丝阳光。1989年1月,陈赛娟以最佳评分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简陋实验室里的研究是世界水平的

20世纪70年代以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化疗,这种病死亡率较高,5年的无病生存期,国外报道在30%左右,国内由于缺乏有效的支持疗法,只能达到10%左右。

1989年,陈赛娟获得博士学位后,婉拒了导师的盛情挽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她打起行囊,踏上了回国的归程。回国后,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陈赛娟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内创建了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她以从分子水平阐明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为切入点,开始对白血病发病原理和靶向治疗进行研究。最初实验室的面积仅有10平方米。更为困难的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当时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实验条件和国外相比落差巨大。但陈赛娟不畏艰难,拿出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干劲。

1991年,陈赛娟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q23;q21),继而克隆了11号染色体的PLZF(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基因及PLZF-RARα融合基因,实现了我国在人类肿瘤致病新基因克隆领域内“零”的突破。《Science》杂志“中国科学”专辑中一篇报道这样评论:如此简陋的实验室中进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却是世界水平的。

“上海方案”奠定了国际领先地位

1999年,陈赛娟团队又获得了PLZF基因全长201kb的DNA序列,是当时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完成全序列测定的第一个基因。与具有经典t(15;17)染色体易位和PML-RARα融合基因的APL患者不同,具有t(11;17)变异型染色体易位的患者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无效,从而为APL发病原理以及ATRA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

然而,虽然ATRA诱导分化治疗APL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长期应用ATRA可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复发率高。于是,陈赛娟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证实小剂量As2O3诱导细胞分化、较大剂量诱导细胞发生凋亡,首创了ATRA和As2O3治疗APL的协同靶向方案,使APL五年无复发生存率达到90%以上,成为第一个可基本治愈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方案。该治疗方案被国际同行称为“上海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多个血液/肿瘤学中心,挽救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奠定了研究团队的国际领先地位。

科研之路从来就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从来就是需要不断迎接挑战之路。怎样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上海方案”的这种路径,拓展到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上,找到攻克其他白血病的方法?陈赛娟又在思考这一问题。她希望在APL转化医学研究上取得的经验,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学科领域,促进其他疾病的研究也能借助转化医学而获得突破。

有了想法就去寻求办法!这是陈赛娟的风格,这不,她又带领团代开始了新的征程。

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细胞与分子遗传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