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的陈洪铎接诊了一位脸上体癣颜色异常的患者。一番了解后,他得知患者家饲养的家兔也长了癣,于是猜测家兔可能是这种病菌的传染源。陈洪铎连夜到患者家中取样观察做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猜测,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家兔是须癣毛菌的传染源之一。
陈洪铎,我国皮肤科学界的第一个院士,皮肤性病学家,临床免疫学家,我国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陈洪铎
弃数从医
江南书生毅然踏上关东大地
1933年,陈洪铎出生于绍兴。他从小深受这座城市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影响,心中萌发了爱国奋发的想法。
陈洪铎青年时期照片
1949年,因为喜爱数学的严谨,他考入了同济大学的数学系。同年,中国医科大学到上海招生,陈洪铎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医科大的辉煌校史。中国医科大由共产党创办,因历经两万五千里长征,从瑞金迁到延安,后又因革命战争需要,从延安迁到了沈阳。他听完这段校史后,深受鼓舞,毅然决定弃数从医,前往红色医科大学学习。
陈洪铎青年时期身着白大衣照片
1950年,他不顾家人的劝阻,顺利考上中国医科大学,这位江南少年,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北去关东的征程。
“我作为南方人,第一次到东北,实在受不了东北冬天的冷。”尽管心理早有准备,但艰苦严寒的环境着实在考验他的毅力,恶劣的环境使不少北上的江南同学无奈弃校而去,而他一直坚守。
他的哥哥写信,让他到北京去念书,陈洪铎没有同意,并说:“我愿意一辈子留在有革命传统的中国医科大学。”
1956年,陈洪铎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开启了他的皮肤科工作生涯。
陈洪铎(后排左一)与同事合影
尽管当时的皮肤科是一个只有不到10张病床的小科室,但他服从组织分配,在工作过程中精益求精。工作期间,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家兔是须癣毛菌的传染源之一。
留美深造
3000多次实验终揭科学之谜
文革期间,他白天坚持参加劳动,锻炼身体,晚上就搬个小板凳在屋外学习英语,几年时间,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陈洪铎在选拨留学生考试中脱颖而出,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师从美国遗传学会的会长、著名的免疫遗传学家DR.Slivers和皮肤学教授DR. Kligman,专攻免疫学和皮肤病学。
朗格汉斯细胞是1868年朗格汉斯发现的一种树突状细胞,其分布较广,但具有什么功能却是科学之谜。
在皮肤移植的研究中,田鼠颊囊和人的角膜移植后成活率较高,而这两者都缺少朗格汉斯细胞。基于此,他提出移植物内的朗格汉斯细胞可能对移植物是否被排斥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设想,决心揭开这一科学之谜。
陈洪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做动物实验留影
他向导师DR.Slivers提出将朗格汉斯细胞的免疫作用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导师对他提出的目标、方案及计划都非常赞赏,并允许陈洪铎自由出入自己的办公室及实验室,为他的工作提供了方便。
研究这项课题,需要做动物实验,周期较长,又较为复杂。需要把第一代小鼠骨髓移植到新生的小鼠静脉里,新生小鼠只有豆子大小,操作起来十分困难,他的手还被做手术的剪刀磨出了血泡。
等到新生小鼠长大后,他又要将第3只小鼠分布了朗格汉斯细胞的皮肤移植到新生小鼠身上,再观察300天,才能获得实验数据。
为尽快出成果,他常常同时开展好几个实验,穿梭于图书馆、实验室、动物房之间。为了克服吃完午饭爱犯困的毛病,他索性不吃午餐。为了节约时间,他一个礼拜只出门一趟采购食品。
陈洪铎1982年在美国实验室工作照
3年,在历经3000多次动物实验后,他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
他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朗格汉斯细胞具有传递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功能,在国际上第一次用动物实验证实了朗格汉斯细胞在免疫排斥中的重要功能,并提出在器官移植中,如果把朗格汉斯细胞和类似的细胞设法消除或加以更换,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把器官移植到其他个体身上。
这一研究是现代免疫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理论,为人类的器官移植和治疗肿瘤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毅然归国
赤子丹心振兴祖国医学事业
陈洪铎在美出色的成绩被大家公认,他被宾夕法尼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而当时他在中国只是讲师。这种破格聘请直接体现他的优秀及美国对他器重,这是一种非凡的荣誉。
陈洪铎(前排左三)归国前与美国同事合影
1982年,完成学业的他归心似箭,宾夕法尼亚大学及导师Slivers教授一再挽留他,并承诺给他丰厚的待遇、给他的妻子安排好工作,他都拒绝了。
他说:“我是为了振兴中国的医学事业出国学习的。我的事业在自己的祖国,我们的设备暂时是比较落后的,但正因为落后,才需要我们去改变。”
临行前,陈洪铎用节约下来的2500美元,采购了整整六大箱国内难以购买的设备、试剂、图书等。
东西买到手了,如何运回去又是一个大难题,邮寄的费用他根本支付不起。于是经多方打听,他联系上了国内一艘费城到青岛远洋特轮的船长,请他帮忙。
他从学校借了手推车运货,在结冰的路面走了几个小时才把东西推到海港。那位船长被陈洪铎的行为感动了,答应免费帮他把东西捎回国内。
归国途中,陈洪铎顺路去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皮肤科大会,并作了报告。当时会议组织者介绍说下一个发言人是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的陈洪铎。他担心大家误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因此,走上台后,他第一句话就说:“我是中国人,我是回国的途中来参加会议的。”大家都深深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辛苦耕耘
把皮肤科领域成果引向世界
在美留学的经历,让陈洪铎深刻地认识到,国内皮肤科研究在人员、资金、氛围等方面都不足。因此他回国后第一时间补齐国内科研短板,在中国医科大学创建了临床免疫研究室,组建了一支以朗格汉斯细胞研究为核心的免疫皮肤病学研究的队伍。
陈洪铎工作照
陈洪铎做实验经常争分夺秒,对生活的细节从不讲究,工作得太晚,就随便吃点食品,面包点心长毛了,剥掉发霉的地方照样吃。
他每天都工作到十点甚至更晚,就连春节也不放假回家。据他的学生齐瑞群回忆,他多次在春节看守实验室时发现陈洪铎夫妇也在实验室里驻守。
在陈洪铎的辛苦耕耘下,实验室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壮大,人员、设备齐全,并于1999 年被评为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
皮肤科集体照(后排左七为陈洪铎)
1983年起,陈洪铎担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2002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这段时间,他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首次证实,成年个体即使不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导致对弱移植抗原的耐受;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维甲酸可促进紫外线所致结缔组织损伤的回复等等,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公认,为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及对外交流作出巨大了贡献。
陈洪铎在实验室工作
1999年,陈洪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皮肤科学界的第一个院士。2012年,陈洪铎还获得了“吴阶平医学奖”,此奖项被称为中国医学诺贝尔奖。
甘为人梯
为祖国输送一批批医学人才
陈洪铎认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因此,他特别注重青年人的培养。
他每次都要亲自认真修改学生的论文,反复十几遍,从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原始数据,都一一亲自审核。
陈洪铎(中)指导学生留影
他还尽可能用自己手上的资源为学生搭援梯,积极鼓励年轻人走出国门,参加各类的国际的皮肤科会议,向全世界展示我国皮肤科成果。
他千方百计地输送有潜力的年轻人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深造,不少他培养的年轻人都成长为皮肤科领域的著名专家,比如长江学者高兴华,亚洲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何春涤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肖汀教授等。
陈洪铎在办公室留影
他就像一个巨人,不舍得浪费一分一秒,为国家的医学事业贡献一生,也甘愿为年轻人搭一道梯子,让年轻人走得更快、更远、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