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抗“毒”数十载——陈薇 | 党说·人物

2020-09-23   农学家园   阅读量:202

    陈薇,女,1966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今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 1990年,陈薇24岁,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在读硕士。彼时热爱文艺的她,并未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穿上军装。1990年12月,陈薇被导师安排去军事医学科学院取实验所需的抗体。走进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了。 高精尖的顶级科研设备、前沿的科研课题,陈薇“产生了一种投身其中的强烈愿望”。1991年4月,她放弃高薪,特招入伍,加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研究院。那个曾经在清华园里跳舞的女生,开始了与病毒共舞的日子。

    2003年,非典爆发,人们从未了解的病毒在国内蔓延,数万人确诊,无数医务人员感染,全国人心惶惶。危急关头,陈薇接到命令,对非典致病原因及相关疫苗研发,展开研究。一头扎进实验室就是无数个日与夜。她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分离出“SARS”病毒,确定这就是非典元凶。随后,陈薇证实了“重组人干扰素ω喷雾剂”对非典有抑制作用。2003年4月28日,重组人ω干扰素通过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准,获准进入临床。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她率先前往灾区,参与灾后瘟疫的防治。从灾区回家不久,她又马不停蹄参与到了“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

    2014年,陈薇面临了研究生涯的最大挑战。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并迅速传播到欧洲和美洲,致死率达到了惊人的50%——90%。即便与中国远隔万里,但陈薇还是敏锐地觉察到:“埃博拉距离我们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断变异的埃博拉病毒,铸造中国“生物盾牌”,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到非洲去。

    2014年9月,陈薇研制成功第一支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次年9月,在非洲塞拉利昂,陈薇进行了二期临床试验,开创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先河。无数次攻坚克难之后,疫苗最终研制成功,为疫区人民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也保护了当地的中国维和部队战士。2017年10月19日,该疫苗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证书和药品批准文号,成为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埃博拉疫苗产品。

    2020年,中国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1月26日大年初二,陈薇带领军队专家组乘专机奔赴武汉前线紧急驰援。4个昼夜的赶工,他们在武汉建成了一座用帐篷搭建的移动检测实验室。陈薇立即参与到检测试剂盒研发中。

    3月16日20时18分,陈薇团队所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终于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从研发,到志愿者接种,再到取得重大进展,陈薇仅仅用了68天。采访时,她哽咽着说:“(新冠疫苗)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来做我们的疫苗开发……”

    这次疫苗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不仅代表了中国科技实力的进步,也彰显了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旦疫苗真正应用,造福的将不仅仅是中国,更是给全世界每一个被疫情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危难处彰显精神,病毒在哪里,陈薇就在哪里,职责与使命促使着她,奋斗三十载而从未停歇。她是人民的盾牌,是国家的英雄,也是时代的楷模。正是有了像陈薇这样甘愿坚守,无私奉献的人们,才有了我们的幸福平安,才支撑着这个国家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