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1928.4.11-2003.7.15),光电子技术专家。出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激光介质光谱、新型可调谐激光和非线性光学及应用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马祖光院士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928年春,北京。
一户普通人家降生了一个婴儿——马祖光。作为这户人家的第一个孩子,父母充满欣喜,也对他寄予厚望。
马祖光的父亲马克先早年肄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曾编著过宋、元、明史,是一位经中国共产党创史人之一王尽美烈士介绍、192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举国上下,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是年底,马祖光一家来到西安,开始了逃难生活,全家人靠父亲微薄的工资度日。读小学时,马祖光经常看到日本飞机每天数次在中国的国土上狂轰滥炸。这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仇恨的烙印。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然而抗战的胜利给马祖光带来的兴奋是短暂的。10月,马祖光回到重庆,他看到的是国民党灯红酒绿的腐败生活和美国兵的吉普车横冲直撞的情景。几十年后一提起这些事,他仍抑制不住愤怒。1946年,马祖光开始了他在青岛山东大学的求学历程。
1949年10月,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马祖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负责山东大学理学院的团委工作。马祖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他说:“为新中国工作,再累再苦,心里也甜。”1950年5年,他出席了青岛市第一届团代会,被评为优秀团员。同年,马祖光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多年的艰辛经历使他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坚信,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
1950年7月,马祖光大学毕业。他是北京人,毕业后本可以回到条件较好的北京,但他却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怀着一腔热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
1946夏,马祖光(中)从四川去山东大学前与弟弟和3个妹妹合影
1950年9月,年轻的马祖光怀着一腔热血,来哈工大当物理教师,同时在研究生班学习,两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是解放后哈工大党组织在研究生里发展的第一个党员。
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李昌校长在学校建了6个新系。当时马祖光创办了核物理专业,这个专业的建立是白手起家。在3年困难期间,马祖光患心脏病,腿和双脚时常浮肿,但他始终迸发着为祖国干一番事业的激情,总是用爱国主义思想去激发大家。在饥饿和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他带领师生苦战,使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他们第一个测到了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的辐射本底的变化,受到了国防科委的重视。当听说国防科委从苏联进口了两台“百道脉冲振幅分析仪”时,马祖光和他的同事就连夜赶到北京,把其中的1台设备争取到了哈工大。
1960年困难时期,学校树了两个典型,一个是工人,另一个就是教师马祖光。他被树为“又红又专”的典型,是红旗手。
1965年,核物理专业经过7年的艰苦创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培养的学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原子能研究所,钱三强热情地接待了马祖光,并鼓励马祖光办好专业,还为这个专业提出了国家需要的科研课题。正茂、艰难创业的时期。马老师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为核物理专业打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好传统。”作为哈工大“八百壮士”的马祖光,在哈工大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70年代,马祖光在激光实验室做实验
从1986年6月开始,马祖光任哈工大物理电子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他的妻子说:“老马常常在夜里一两点钟的时候,还坐在床上看学生的论文。每个不准确的数据、不准确的英文翻译,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他都用红笔圈出来,第二天让学生去修改。一遍不行两遍,直至再也找不到一点毛病为止。有好多次改论文,他夜里都犯了病。唉,他太累了……”
1960年,马祖光与夫人孙悦贞及儿子
1994年,马祖光在哈工大创建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可调谐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任实验室主任。他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不断致力于发展具有国防应用前景的新型可调谐激光及电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国际上他首先实现了激光振荡10项,发现新荧光谱区17个,首先观察到非线性光学过程7种,开展了Na2、Li2、K2光谱研究,并首先观察到了13个新谱区。他开拓了四原子准分子激光研究新领域,填补了国际上的空白。
1979年4月,马祖光访美期间在斯坦福大学讲座
马祖光对荣誉看得很淡,知道他的人都为他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精神所感动。1997年、1999、2001年学校为他申报院士,他都坚决不同意,直到校领导亲自出面做工作,他才在申报材料上签了字。
马祖光(右三)在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那些年,他的母亲和岳母长期瘫痪在床,爱人和孩子也都患了病,生活也不宽裕。但他多次把自己的科研津贴、奖金和补贴献出来,给实验室买设备、作为奖金分给大家。组织上给他调房子,他摆手拒绝;学院按院士待遇给他配办公室、配车,他坚决不要。他在一份总结中写道:“共产党员在贡献上是要区别于普通人的,要处处走在前面。在利益面前,更不能伸手”。
参考文献:
1、《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教授》陶丹梅 任晓萍 黄峰 邹波
2、《光之骄子——追记中科院院士、哈工大教授马祖光》 徐宜军,陶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