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院士高考回忆录|魏复盛:为复习瘦了30斤,刚到考场门口就发烧

2021-06-07   新京报   阅读量:94

    1959年夏天,在高考的考场上,魏复盛忍着发烧头疼的不适,一笔一画答完了试卷上的每一个问题。

    当年,魏复盛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录取。1964年,他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继续从事环境领域研究。1997年,魏复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获得首届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

    回看那些年,魏复盛认为高考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不过,他之所以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上了大学之后,他“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赶”。

    高考三天都在发烧

    新京报:高考前你在做什么?

    魏复盛:1958年,我读高二,当时号召大炼钢铁,高中生也要去参加这项任务,所以我们那一年没有读书,全体都在邻近的一个县里采煤、采铁矿,炼钢。到了1959年春天,我们县委下通知让全体应届生回去复课,说高中生是人才,回学校继续学习,准备高考。

当时还剩下一两个月的复习时间,高三的课程根本学不完,学校就说有些课程不学了,直接选文理科,如果选择理科考试,那历史、地理这类课就不用上了,就专攻物理化学。我当时选择的就是理科,这么多天没学习了,还是很紧张的,我利用一切时间复习、做题。我炼钢的时候体重是130斤,回来复习准备高考,一下子降到了100斤,整个人变得很瘦。

    要启程去高考,我就带了一支灌墨水的钢笔,还有两本理科的书。

    新京报:回忆一下高考的整个经过。

    魏复盛:高考那三天,我们在成都考试,所有学生一起坐车去成都,然后住在成都饭店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宿舍之类的概念,我们直接打地铺。全体男生就睡在成都饭店的大堂里,在水泥地上睡觉,没有被子没有席子,就拿随身携带的两本书垫着当枕头。女生也一样,她们睡在成都饭店里的一个舞台上面。那几天吃饭,早晨是成都饭店提供的两个馒头,中午自己找个地方吃饭,晚上再走回饭店。

    到了考试的第一天早晨,走进考场前,我就开始觉得不舒服,整个人发热、头疼。老师给我量了体温,说我发烧了,给我吃了退烧药、止痛药。高考考了三天,我也发烧了三天,坐在考场上有点头晕眼花的,但是还是要保持镇定,把题目一个个答完。

    考完回去,我还在发烧。到学校遇到了生物老师,他一看我右边腮帮子都肿了,就说我这是腮腺炎,给我开了几服中药,让我自己去抓药,吃完之后病真的就好了。

    新京报:那时候没有担心自己会因为生病发挥失常吗?

    魏复盛:没有,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想,觉得一定要坚持下来。考完试,我们同学之间也对了一下答案,但是也不会深究,还是要让自己尽可能保持平常心,争取考得好一点。

    新京报:还记得分数吗?

    魏复盛:我们当时没有公布分数,但是大学里老师告诉了我。一共五门课我是考了380分左右。语文和化学成绩都比较好,数学和物理均有失误,都有一道题没做出来,我至今还记得数学那道题是几何题,要做出来就需要先画一个辅助线,但是我在考场上始终没有想起来那条线应该画哪里,至今想想还是遗憾。

    新京报:为什么报考了化学专业?

    魏复盛:我们当时可以填好几个志愿,我其实也不懂自己该学什么,该考什么,该填什么,就在学校老师的指导和推荐下填了几个学校和专业。

    等到9月到中国科技大学报到,大学的老师才和我说,要把我分到化学专业,因为原本填报的专业涉及物理和数学,而我高考偏偏那两门没考好,化学倒是考得不错。我就是这样就读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化学专业。当时根本不会想那么多,国家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努力去学习,努力去适应。

    只是因为想读书

    新京报:你出身于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重视学习吗?

    魏复盛:不重视。我们一家9口人,弟兄姊妹一共7人,只有大哥被父母送去读书了,理由是家里需要有个识字的人,以免被地主老财欺压。我到了七八岁时,我就觉得为什么不让我上学,我也想上学啊。我跟父母说,父母不让,当时家里也很穷,拿不出那个钱来。我就只能到山上去放牛,然后给猪打猪食,但是这样也没有磨灭我想去学习的那颗心。

    后来私塾里的老师听说了我,看到我是这么一个想要读书的孩子,就跟我父母说免费收我进学堂,我这才有了读书的机会。解放后,这个私塾停办了,国家把我放到小学去插班,读了三年级,我就在想,我能不能去考个初中,我还是想读书,最后是考上了。

    之后我一直继续考学,直到考上大学。

6月4日,北京,魏复盛在家中回忆高考往事。新京报 王嘉宁 摄

    新京报:上了大学,有什么感受?

    魏复盛:当时家里也没钱,我还是到成都招生委员会去申请路费的。我记得当时学校还给发了一个托运行李单,我们还不知道托运是什么,也没有托运行李。当时我大姐给我做了全套棉被,背两本书,拿一个洗脸盆,一个网兜,坐了三天三夜的慢车,才到了北京。

    上了大学,其实有点自卑。我们高中因为炼钢,有很多课程没上的,考的分数都比大学的其他同学低。上大学的时候,同学天天说,这个学过,那个也学过。好多知识点,我们都没学过,听都没听说过。再加上大学里上课,老师一节课就是讲四五十页书,看半天也看不过来,老师又讲得快,还没理解就过去了,下来写作业也不会,老师讲课也跟不上。

    我那个时候的感觉是,自己是不是不行了。

    新京报:后来是怎么改变的?

    魏复盛:我后来想,我花了这么多努力,老师这么培养我,都来到了首都,不能放弃。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闯过大学这一关,把大学里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会。我相信自己刻苦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那是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上课的时候我都坐第一排,跟老师最近,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听清来龙去脉,并且做好笔记,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参考书来复习。那个学期末,我的考试成绩就不错,我觉得我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赶

    新京报:高考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魏复盛:应该说是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之所以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追赶。也正因为大学里一直勤奋努力,学校才给了我留校的机会,继续研究化学,我也根据当时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逐渐走上了环境保护的研究领域,后来还当选为院士。

    新京报:你觉得今天的高考和当年的高考是一样的吗?

    魏复盛:总的来说,我觉得现在比我们那个时候进步了很多,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宽了,社会阅历也多,眼界也高。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有点死读书似的。不过现在投机取巧的人也多,比如高考猜题,唯分数论,不像我们当时,比较实在,就是踏实地掌握某个知识点。

    新京报:你觉得在今天,什么样的素质是学生必备的?

    魏复盛:有创新思路,既敢想,也敢做。其实现在外界对年轻人的影响也很大,一个人能不能成才,除了自己需要努力,外界也需要给予一个适宜成长的环境,正确引导他们,既不捧杀也不打杀,捧杀会让他们骄傲自满,或者因为捧而压力倍增,而打杀那种形式下,年轻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一棍子打压下去,说他们不行,那也会彻底摧毁一个人的自信心,任何想法都难以落成。

    新京报:高考将近,有什么话想对现在的学生说吗?

    魏复盛:勤奋努力,持之以恒,定能成功。

    人物简介:

    魏复盛,83岁,1938年1月19日出生于成都简阳,环境保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

    新京报记者汪畅编辑胡杰校对李立军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