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新闻网12月28日讯(赵芙瑶)“当时批不下来经费,我贷款160万元做科研,相当于现在的两个亿。单位有人说我疯了,但是最后我用结果向大家证明,我成功了。 ”回忆起当年研究电机蒸发冷却技术的过往,顾国彪感慨万千。
1958年,22岁的顾国彪从清华大学电机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之后他一直从事大型发电机新型蒸发冷却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化工作,实现了一项国际创新技术从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
1997年,顾国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主持了国家重中之重工程研制项目“400兆瓦(40万千瓦)李家峡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的研制与运行。2011年,顾国彪与四川东方电机合作研发的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等级的7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组两台在三峡电站成功运行。
(图:中国科技新闻网专访顾国彪院士)
如今回首,顾国彪感叹科研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从不断的被质疑、工作进程陷入低谷、科研经费不足,到贵人相助、绝处逢生、并用实践成果证明自己,这位杖朝之年的老人,回顾起科研经历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原创蒸发冷却技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1963年,顾国彪及其团队研制出了第一台采用蒸发冷却技术的65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样机。为了推广技术,顾国彪及其团队努力寻求与企业合作,却屡屡碰壁。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第一个“贵人”出现了,他就是云南省电力局科技处处长王树人。
参观完蒸发冷却实验室后,王树人非常满意,与云南电力局局长商议,表示十分看好蒸发冷却技术的发展前景。然而,就在该项技术得到认可之际,新的问题出现了:“当时科研项目没有立项,争取不到科研资金,于是我决定贷款,在那个年代(1980年),16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亿,这笔钱相当于我们一个研究单位的500多人两年的研究经费和工资。”顾国彪对中国科技新闻网回忆道。
巨额的贷款需要担保人,这时候顾国彪幸运的遇到了第二个“贵人”——当时中国电力部科技司的盛昌达处长。他帮顾国彪做了贷款担保,两台采用蒸发冷却技术的1万千瓦的发电机在云南省电力局大寨水电厂成功落地。
“这两台发电机到现在还在运行,30多年了,一般发电机的定子线棒都要换两次了,没有一台发电机能做到这么长的寿命。并且因为我成功了,电力局将贷款的钱全部还给我了,我把钱给了贵人的单位作为感谢。”谈到这场“贷款科研经历”,顾国彪难掩自豪之情。
顾国彪还介绍道,云南大寨水电厂位于当年比较贫困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省罗平县。“现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美丽的地带了,甚至变成了旅游景点,这项技术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谈及这些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顾国彪感到非常地欣慰。那么蒸发冷却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产业化,究竟走了多久?顾国彪不禁感慨道:“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我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从事研究,真正开始做自己的原创技术是1960年,一直至今。我做完三峡工程后实际上就快60年了。”
文革时期,顾国彪的研究被迫停滞,文革以后他继续开展基础研究、工程研究和应用研究。据统计,在工程研究之前的基础研究差不多做了200个人年,等于10个人做了20年。然后再走上工业应用,为了工业应用还走上了贷款的道路。
那时的顾国彪,不仅顶着巨大的科研压力,还要面临外界的议论和质疑。他回忆道:“当年贷款,大家都把我当笑话看。我说我的这台发电机是为长江三峡做备品实验用的,大家还说我是做梦。当我的技术正式被运用到三峡工程后,大家说没想到你美梦成真了。”
曲折的“三峡梦”
实现梦想的过程道阻且长,顾国彪也不禁感叹刚开始的确压力很大,但自己很有信心。因为基础研究已经完成,理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进行三峡工程时,要从1万千瓦向上发展,至少要走4步,因为三峡工程是70万千瓦的发电机,这中间至少需要5万千瓦、20万千瓦、以及40万千瓦的科研过程。
“1992年陕西安康5万千瓦蒸发冷却发电机成功运行,当年三峡的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付总工和我讨论时说,你这个5万千瓦的发电机不错,但是离三峡工程的70万千瓦还差了14倍,你至少要做出40万千瓦到50万千瓦的发电机。当时他以为我不可能完成,因为中间还缺一个20万千瓦的。”顾国彪回忆道。
“付总工还和我开玩笑说,如果你做到了,我一定用你做的技术。”正是这句话,激发了顾国彪的斗志,他甚至还和当时的付总工打赌,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由于中间没有20万千瓦发电机的成功经验,所以顾国彪打算跳过20万,直接着手研究40~50万千瓦的发电机。因为完成20万千瓦的发电机又需要10年左右,那将无法应用于三峡工程。
豪言壮语的背后,是科研攻关的难题。就在此时,顾国彪及其团队幸运地获得了当时电力部科技司领导和原西北电力局的支持,40万千瓦的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项目成功立项。然而新的难题又出现了:原本发电机涉及修改的地方,必须由设计院进行修改。对于这个小改动,设计院要价2000万,然而课题申请国家项目总共才拿到900万,这不禁让顾国彪犯了难。
为此,顾国彪几经波折联系到了当时计委的财务局局长,透露了自己遭遇的瓶颈。没想到幸运再次降临,财务局局长非常爽快的帮忙批了2000万的经费。原来这位局长竟曾经是顾国彪带的实习学生,曾就读于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实习时还跟着顾国彪一起做实验。
他对顾国彪表示,会全力支持顾国彪的研究进入应用阶段。回顾起这段经历,顾国彪连连感叹:“我的运气真的很好”。
经过数次评审和奔波,顾国彪终于成功研制出了40万千瓦的发电机,也是当年国内最大的发电机。那时引进国外50万千瓦的发电机还没有研制成功,未曾想到中国可以走在国外技术的前列,在2000年国际会议上被评为“本世纪电机四大进展之一”, “大家当时都乐疯了,喝酒庆贺发电机运行成功了!”多年过后的顾国彪提起这段激动人心的经历仍然难掩喜悦之情。
2011年、2012年两台70万千瓦蒸发冷却发电机组,在三峡成功运行。顾国彪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和国外产品“同台竞技”。“我们跟国外的产品就在一个平台上面,6台发电机,包括国外的西门子和GE公司的发电机。比完以后发现,具备蒸发冷却技术的7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维护比国外的水内冷发电机组维护简单、运营好,温度又低,且寿命更长,效率更比他们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顾国彪自豪地说道。
(图:顾国彪院士在三峡地下电站70万千瓦蒸发冷却发电机前)
从1958年至今,顾国彪的蒸发冷却团队已经走过了60年,经历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当年中科院为了三峡工程建立了电工研究所,这50多年来,研究所内许多课题组都纷纷放弃,只有顾国彪团队坚持了下来,实现了为三峡工程服务的初心,也获得了荣誉。他们将这项绿色节能的技术推广运行,成为了我国的自主科技创新典范。
“我的愿望就是做成一两件外国没有的,或者外国人做不成功的事。”这位84岁的老人,有超过60年的时间投入科研,用一已之力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并未止步,依然踏上自主创新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