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李贤玉:一个女军人的强军梦想

2017-06-02   中国网   阅读量:39

发布时间: 2017-06-02 15:17:50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辛闻    责任编辑: 仝选

中国网新闻6月2日讯 一个女人与一场战争,看似离得很远。而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李贤玉却将两者拉得很近,贴得很紧,诠释得精彩纷呈。战争让女人走来因为一场战争,让北大女学生李贤玉选择了军营。

1965年,李贤玉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机车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建国后的第一代大学生,父亲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高级会计师。

家庭的熏陶在李贤玉心灵深处埋下了知识报国的种子。她从小聪明好学,17岁那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迈进了北京大学,攻读当时最前沿的电子学无线电专业。

4年后,又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李贤玉最初有参军的想法是在1990年夏天。毕业前夕,导师与军队合作的一个研究课题,让李贤玉有机会接触到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她扎实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军方的高度认可。

然而当时,作为各方面条件优异的北大高材生,出国、留校、下海等多种选择,对李贤玉也同样闪烁着似锦的前程。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李贤玉始终坚守着知识报国的理想和信念。

那年秋天,李贤玉毅然决然走进共和国的导弹方阵。根据组织安排,李贤玉和同批入伍的大学生首先来到某导弹旅当兵锻炼一年。然而,队列训练、站岗放哨、话务值班……

总之,一切与科研无关,与专业无关。 “这不是我该来的地方。”一心想干事业的李贤玉萌生了转业的想法。正在此时,海湾战争爆发。这场高技术战争震撼了李贤玉!

信息化战争露出了端倪,新军事革命不期而至。她一下子找准了人生的定位,决心以实际行动继续自己强国强军的梦想。 22年后,已成为导弹专家的李贤玉平静地说:是那场战争让我坚定了扎根军营的决心。

“网上硝烟”滚滚来

上世纪90年代初,卫星通信、精导武器、网络指挥……象征着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现代手段,吹响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冲锋号角。

顺应时代的呼唤,原第二炮兵构建首个高效直观的作战指挥网络平台的课题开始启动。李贤玉有幸成为攻关团队中最年轻的一员。

如果把先进的武器系统比作一个人,那么指挥控制系统就是人的神经中枢。

信息化战争是什么样?未来战争怎么打?作战指挥怎么搞?……对于没有任何实战经历的年轻姑娘李贤玉来说,受领网络构建设计任务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一片空白、毫无借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

学习战争、研究战争成了当务之急。她畅游书海,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结合战例认真研究;她请教专家,从总体到末端、从关键到细节,紧贴前沿设计网络;她拜师部队官兵,从装备特点到武器性能、从作战环节到指挥流程,瞄准未来思考需求。

当李贤玉拿着厚厚的网络设计方案来到评审组时,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

指挥平台到底如何搭建?作为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的第一次,项目组心里都没底。李贤玉和大家一起,链接线路、调试微机、连通接口……趴在指挥大厅的地上绘制图纸,爬楼层掀地板检查线路故障,通宵达旦地采集数据安装程序,清秀的北大高材生俨然变成一个地道的施工工人。

网络平台成功搭建后,李贤玉又投入到指挥显示系统的研发中。这套系统犹如“千里眼”,中军帐内,首长能够准确获知发射一线的状态和信息,对着方寸屏幕便可从容指挥。而这一切都要通过编写软件程序来实现。

面对这一当时世界先进的关键技术,李贤玉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攻关上,先后修改技术方案几十次,编写程序数万条,攻克了5道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指挥所与靶场的实时对接。事后有人统计,一年时间内,李贤玉干了一般人两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4年,李贤玉参与搭建的火箭军首个指挥所,开创了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先河,在多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发挥中枢作用,走在了全军的前列。国防大学将此作为信息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数百名将军先后前来观摩学习。历史给李贤玉和她的战友们的记录是:战略导弹部队指挥自动化走在了全军前列。

 双脚踏出信息路
 

在火箭军信息化建设道路上,李贤玉始终像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

新世纪之交,战略导弹部队多型常规导弹陆续装备部队,但由于不同型号采用不同的指挥系统,多型并存、互不相通,严重制约了常规导弹整体作战能力的形成。

那一年,“某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重大工程启动,李贤玉担纲技术负责人。当时,导弹武器型号众多,控制接口、信息内容、传输方式均不相同,而作战指挥要求统一技术体制,犹如用一把钥匙精准高效地打开不同类型的多把锁头。

那段时间,各型导弹的发射控制命令、武器准备进程、装订参数、作战流程等,在李贤玉的脑子里翻滚打转,让她食无味、寝无眠。

面对看似凌乱的碎片,经过艰辛的探索,她和团队慢慢理出了头绪、找准了关键,创造性地提出了多项创新技术,解决了一体化指挥和发射控制难题,打造了一把自上而下指挥控制多型导弹的“万能钥匙”,首次构建了基于网络的作战指挥控制体系,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联合作战研究的不断深化,信息化条件下全军一体化指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李贤玉作为战略导弹部队分系统的主要负责人,从方案设计到系统研制,又一次举起攻关前行的大旗,打造的“中枢神经”将指挥部、作战部队和保障单元等各要素有效链接,让联合作战、体系作战变成现实,该全军性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受命担纲解决某新型导弹指挥控制系统难点问题,她吸收国内外最新技术苦研3年,填补了该型武器领域的空白;某导弹旅信息化建设任务,她紧贴需求、大胆创新,实现了平时高战备、战时快转换,成为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标志性成果;受命研制某信息系统,她瞄准实战、反复研究,打造出全军示范工程;受领某野战信息采播系统紧急研制任务,她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仅用38天高标准完成任务,创造了装备研制史上的奇迹。

作为火箭军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先锋,李贤玉一直不懈地跋涉着、探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