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岩土网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

2020-11-04   岩土网   阅读量:448

    岩土网在第十一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暨第三届可回收锚杆技术研讨会现场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

图片未命名

岩土网记者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龚晓南

    岩土网记者:龚院士您好,大家都知道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一般作为临时结构,在基坑工程结束后即完成其使命,这个过程中将耗费大量混凝土和钢材,既不环保也不经济。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建筑,您觉得在资源节约方面近年来基坑工程都有些什么新技术应用呢?

    龚晓南院士:目前在基坑支护结构一般均作为临时结构考虑,举例来说,全国约一半的基坑采用排桩作为围护体,但如此量大面广的围护排桩一般仅作为基坑临时围护结构,在地下结构完成后即被废弃于周边土体中,的确存在着能耗高、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等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行业内目前已经涌现出一些新的解决手段,比如绿色预制可回收支护技术,整个可回收支护体系主要有可回收钢管桩、锚索、腰梁和冠梁等组成,支护功能完成后采用专用设备回收,可重复使用,施工效率高,降低支护成本。另外还有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桩墙合一”、“两墙合一”技术,可以使围护结构成为地下永久结构的一部分,将极大减少地下建筑外墙的厚度,充分合理地利用建筑红线内的面积,增大地下建筑空间利用率,降低建筑成本,具有极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这些技术均已在多项工程中成功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基坑工程领域也将向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

    岩土网记者:近些年,基坑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基坑坍塌事故还是偶有发生,一旦发生很容易对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在您看来,基坑坍塌事故造成的主要原因以及预防措施都有哪些呢?

龚晓南院士:基坑坍塌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技术层面,有可能是勘察不到位、设计方案或施工方法不合理;管理层面,可能是对施工质量把控的不到位,对施工规范和要求的不重视;同时,现在施工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不排除突发事件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基坑工程中,规范设计,加强施工过程管控。目前国内一些复杂深基坑工程施工开始选择自动化连续监测,实现信息化施工。

    岩土网记者:非常感谢您接受岩土网的采访!

龚晓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岩土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