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位
低调的新晋院士。
据了解,31年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永久
一直坚持做好一件事
——数值天气/气候/地球系统模式的陆面模式研究。
这项研究要用极其复杂的数学物理模式、
数值来描述地球陆地表面的
物理、化学、生物、水文等的所有过程。
这些模式和数据,
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性息息相关。
2019年11月22日,
戴永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关于当院士的体会,他是这样说的:
据了解,戴永久用了8年,
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陆面模式;
用了6年,建立了通用陆面模式;
用了17年,建立了陆面模拟系统……
为了搜集尽可能详尽的资料,
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几乎寻遍了北京城。
让戴永久引以为傲的是,
他和团队关于高分辨率陆面过程模式的研究,
其模式和数据被中科院、哈佛、剑桥、NASA等
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
采用上万次,并产生了一系列
发表在《自然》《科学》等知名期刊上
的高影响分子的文章以及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
部分研究数据还为我国目前自主研发的
天气预报系统进行精准预测提供了重要支撑。
未来,戴永久还将深入挖掘全球土壤信息,
搭建全球高分辨率土壤物理系统,
为更高分辨率、更精准的天气预报
和气候预测提供更精细的数据。
戴永久院士说,
当下科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好时代,
他勉励年轻学生、学者们,
要珍惜这个奋进的环境,心怀感恩。
“无论做任何事情,选择了,
就一定要坚持下去,做到世界最顶端。”
院士简介
戴永久,大气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戴永久长期致力于陆面过程机理与模式研究、陆面模式与气象/地球系统模式耦合及其应用,创建了三个陆面模式 (IAP94, CLM, CoLM);建立了与模式相匹配的完备的全球陆面数据集;建成了集模式、数据集、参数优化、资料同化和高性能计算为一体的陆面模拟系统。200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气象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