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广州日报:王迎军院士:搞科研要把“冷板凳”坐热方晴

2020-03-30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阅读量:257

    广州日报3月26日文章(文/记者方晴 图/记者高鹤涛、方晴) 作为排头兵的广州,正加快布局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整体规划。作为一名广州人,我很荣幸在这样一片热土上放开手脚做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迎军

    “好的大学应该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更没有‘心墙’。”

    “科学不分男女,因为没有人,因为你是女的,对你特殊照顾。”

    “我们的任务不仅是研究出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还要尽快转化成临床产品,让我们的国民身体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

    “科学就是扎扎实实地去做,不管有没有荣誉,不管别人关注不关注你,都要去认认真真地去做。”

    ……

    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颁发了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019年度的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颁给了两位获奖者,其中一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迎军。

    人们眼中的王迎军院士通常有两面,一面是她的学术之路:从事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工作35年,以卓越的表现于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面是她的教育之路,2011年,她被任命为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是当年“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

    王迎军院士长期专心治学治校,在为数不多的采访中,她总是把焦点放在与自己结缘超过40年的华南理工大学,或是深耕35年的生物材料领域。我们可以从上面这些话语间,来了解这位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获奖后,王迎军院士接受了广州日报的专访。她说,自己很荣幸在广州这样一片热土上放开手脚做有意义的事情。

    仿生修复技术成患者福音

    王迎军院士是生物材料研究与工程化专家。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了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还发明了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她发明的个性化精准修复成套技术应用于临床,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修复精准度,使很多复杂难治病症得到治疗。

    生物材料科学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王迎军院士说,生物材料科学与生物、医学以及自动控制、智能、大数据等学科都有交叉的领域。当人体里有一些组织破损或功能丧失了,生物材料可以修复这些组织。

    “举个例子,比如关节坏了,当前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植进去一个金属关节,病人马上就可以从不能走路变成能走路。但金属在人体中始终是异物,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她发明的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体损坏的组织自己再生、修复,而不是被别的物质代替。“算是比较高境界的修复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异物留存在人体中的不良后果。”

    要基础研究也要临床转化

    1975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的王迎军,入读广东化工学院重化工系(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陶瓷专业,开始了她与材料学和华工的缘分。这40多年来,她也见证了我国生物材料学的长足发展。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不断发展,这个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的领域,越来越受关注,需求增长很快,研究发展很快,学术话语权也在快速增长。”据悉,由王迎军院士担任理事长的中国生物材料学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材料领域的学会。“这在十几年前,我们想都不敢想。”她说。

    “虽然发展很快,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出国际领先的、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还要把这些成果尽快转化成产品,在临床上使用,让国民的身体更健康,生活质量更高,更有效地减少残疾人群。”

    搞科研必须要沉得下心

    “女性的问题,我一直比较回避。因为我觉得科学确实不分男女,因为没有人,因为你是女的,对你特殊照顾。所以说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想,我是一个女的,就应该跟男的有所不同。”王迎军说。

    “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只要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太急功近利。有兴趣,愿意奉献,那就扎扎实实去做,不管有没有荣誉,不管别人关注不关注,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坚守,能沉得下来。这是我最大的一个体会。”

    “华南理工大学身处广州,改革开放的前沿。前些年,我的学生一毕业出去工资可能比我高10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觉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就可能坚守不住研究。所以我觉得坚守很重要,每一项科研成果都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做出来的。”

    “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也不是在想成果出来能得到什么荣誉,能得到更多的资源。这些东西如果想多了,会沉不下心来去做。所以科学家想要成功,首先得沉得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了。”

    有人曾问她,为什么女博士多,女教授、女院士少?她说,相比起男性,女性作为社会人,在家庭各方面会有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女性要克服的东西更多一些。但她认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可能更沉得下心来,“比较细腻,比较细心,比较认死理儿。做这个东西做不出来,我就使劲地想办法一定要把它做出来。有兴趣,就不愿意随便跳来跳去。我觉得这都是女性做科研非常好的特质。”

    很荣幸在广州做有意义的事

    在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王迎军院士接受了广州日报的专访。“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她告诉记者。

    在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现场,手捧获奖证书的她戴着口罩。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在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对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她说,在这场重大疫情面前,生物材料和医疗器械更加凸显它的重要性。从最基本的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呼吸机及治疗、监测仪器,到社区医疗、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及整个监管体制、标准制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摆在我们面前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获奖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采访中,她也谈到广州这片土地给她的滋养。

    “在广州工作、生活四十年,这里已是我实际意义上的故乡。广州的创新环境、科研支撑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曾在全国首屈一指,近年来,北京、上海纷纷赶上来。作为排头兵的广州,正加快布局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整体规划。作为一名广州人,我很荣幸在这样一片热土上放开手脚做有意义的事情。”王迎军说。

王迎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材料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