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礼赞·科学家精神 |“麦痴”院士赵振东

2022-03-24   中国作物学会   阅读量:275

    他创建了“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同步选择、品质与产量协同提高”的技术路线,带领团队育成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济南17、育成我国迄今为止推广面积最大的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为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做出了杰出贡献。

image.png

    赵振东,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坚持“在高产的基础上提高品质”的育种思想,带领团队育成优质高产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和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制出2个突破性优异亲本,创建了小麦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育成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创一年两熟制亩产789.9公斤世界纪录,已连续9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现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7亿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带领团队又相继育成济麦23、济麦229、济麦44等5个小麦新品种,并在大面积示范推广。2003年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13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获齐鲁时代楷模称号、2017年入选“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

    面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美食。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作为当今全球小麦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自己的麦子还做不出面包。

    改变这一历史的是一位小麦育种家,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

    童年因为饥饿偷吃了馒头,上大学立志学农,毕业后支援边疆从事小麦生产,回到山东献身小麦育种,他一生与麦结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麦痴”院士的故事。

看到烟囱冒烟是我最大的渴望

    1942年,赵振东出生于山东武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幼年的他饱受饥寒摧残。

    “那时候我每天最大的渴望就是看到烟囱冒烟,冒烟了就意味着有吃的了。平常吃不到白面,因为偷吃过年上供用的白面馒头,我还挨了一顿打。”

青年时代他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什么是饿?饿得麻木了不知道饿了,这才是饿的最高境界!”19岁高中毕业时他身高只有1.52米,体重41公斤,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

    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南京农业大学。

金不换的兵团15年

    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党的号召奔赴祖国最艰苦的西北边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担任5师87团农业技术员的他管理着上万亩小麦,从种到收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不敢马虎大意,为了观察麦子每天在地里要走25公里。

    “不了解麦子,就没法管理照顾好它们。”就这样,他渐渐养成了与麦为伍的习惯。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他大胆尝试引进国外的品种,结果蒸的馒头口子比馒头大,做面条一煮一锅糊涂。他意识到小麦光有产量没有品质还不行。

    15年兵团精神的熏陶,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毅力,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他骄傲地说:“在兵团种了15年麦子,这可是金不换的15年啊!”

育成一个品种要十年,我能有几个十年?

    1984年,揣着湖南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小麦育种的梦想,他进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从事小麦育种工作。

    这一年,中国小麦产量首次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一产麦国。一边是小麦总产屡创新高,一边是优质麦依赖进口。

    他敏锐地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发展,对优质麦的需求将大大提高。于是,选育能够替代进口的面包强筋小麦成为他要攻破的第一个目标。

    育成一个品种平均需要十年,当时的他已经42岁了,他还有几个十年?

    “一定要选出个好品种、大品种!”他在心里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

    品质育种在国内来说是个全新领域,可以说是“无经验、无材料、无经费”。在这样的“三无”条件下他带领着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毅然决然地踏上万里长征。

    没有育种亲本材料,他首先想到的是引进国外的优质品种,但国外的品种来到中国“水土不服”。10亩地几万棵后代单株,却选不出一个理想单株。

    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另谋出路:用中国同纬度的优质材料进行农艺性状改良。

    从成千份材料里寻找品质好、产量好的材料用做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然后从成千上万个后代里选择。5年过去了,他和团队成员不断地做杂交、不断地选择,可这些后代还是“不争气”:品质好点了,产量又下去了;产量上来了,品质又下去了。

    因为,品质与产量是一把双刃剑,二者协同提高是个世界性难题。

    “科研首先要符合国情,我国人多地少,一定要在高产的基础上进行品质改良。”尽管希望渺茫,他也不会降低育种目标。

    经过十几年努力和无数次失败,挨过漫长黑夜的他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赵振东和基层农技人员在田间查看苗情.jpg

20世纪90年代末期,赵振东(中)和基层农技人员在田间查看苗情

    1999年,他带领团队育成的面包小麦品种济南17通过山东省审定。因为它既高产又优质,收购价格比普通品种高一毛钱,农民纷纷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我国小麦育种泰斗庄巧生院士将济南17誉为“我国发展优质专用麦的开路先锋”。

    2000年,澳大利亚的小麦育种专家访问作物所后对济南17竖起大拇指,因为当时澳大利亚的强筋麦亩产才150-200公斤,而济南17在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下亩产达到500-600公斤,绝对世界领先。

济南17成为我国首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有效替代进口优质麦,中国人终于吃上了国产麦子做的面包!

2015年5月,赵振东在试验田查看小麦长势.JPG

2015年5月,赵振东在试验田查看小麦长势

麦品如人品

    小麦育种要求全生育期选择,秋种夏收,寒来暑往,他陪伴最多的就是麦子。

    他以徜徉麦海为乐趣,还炼就了三个“绝活”。

    一是“看”。他常常聚精会神地在地里给麦子“相面”。看苗、看根、看叶片、看株型、看落黄……“我看麦子就跟找对象一样,有自己的眼光。”

    二是“摸”。摸一摸,捏一捏,数数麦苗分蘖;摸茎杆韧性,捏麦穗,知产量。

    三是“咬”。门牙咬籽粒可知硬度。籽粒硬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指标,过去没有检测设备的时候他都是用牙咬,快捷准确。为此,他的门牙都换过两拨了。

    “麦品如人品。”他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搞育种就要跟麦子一起经历酷暑严寒的考验,稳住心神,塌下身子,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广适的好品种。 

创新创新,常创常新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想错了不要紧,最可怕的是没想法。”他常常鼓励年轻人。

    他说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激发大家学习、探究的兴趣,团队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一棵麦子再好能打几两粮?只有整块地的麦子都好了才能有一个好收成。”

    他认为个人小有成就是好事,科研工作后继有人是大事。

    他言传身教、提挈后学、举人过肩,带出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作风严谨、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优秀队伍;培养出了刘建军等一大批优秀育种人才;团队获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农业科技奖,被评为农业部、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创新创新,常创常新。”这是常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

2018年4月,赵振东院士和团队成员在田间查看小麦品比试验.JPG

2018年4月,赵振东院士和团队成员在田间查看小麦品比试验

    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他带领团队接连攀登了一个又一个小麦育种的高峰,育成面条专用小麦济麦19、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1、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获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济麦22连续9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在山东每两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济麦22做的。济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5.4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在座谈会上,赵振东汇报了小麦育种进展,总书记非常高兴地点头。

    他认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天大的事,育种家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三大责任,所以,责任比天大。

    2022年早春,80岁的他不顾年老体迈奔赴滕州等地查看小麦苗情。因为膝盖的老毛病下蹲困难,他单膝跪地拔苗数分蘖,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2022年2月18日,赵振东院士在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试验田查看苗情.jpg

 2022年2月18日,赵振东院士在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试验田查看苗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产量还能不能再高?品质还能不能再好?济麦22之后,济麦家族的传奇还在继续:分子育种技术选育的济麦23、超强筋小麦济麦44…….

    一生痴迷小麦的赵振东梦想还在延续……

THE END 

    人物由山东省作物学会推荐

    作者:刘佳(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

    编辑:徐莉(中国作物学会秘书)

赵振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小麦遗传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