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动态  >  院士动态详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首创技术助三北地区造林200余万亩|70年70人...

2019-08-06   封面新闻   阅读量:51

人物名片

尹伟伦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森林培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首任院长。作为一生投身绿色事业的学者,尹伟伦首创的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曾帮助三北地区造林200余万亩。他还提出“森林是有国界的,但是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无国界的”观点。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摄影报道

在林业系统,尹伟伦可谓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曾是我国林业系统最年轻的院士,也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最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退休多年后,他还被学生们称为“最帅北林校长”。

他首创的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帮助三北地区造林200余万亩,可谓“功德无量”。近年来,他为荒漠化治理投入了大量心血。72岁时,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首任院长。

2019年6月,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尹伟伦呼吁:“21世纪,需要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投入到绿色事业之中。”

与北林结缘

从学生到校长,在校园度过超30年时光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北京林业大学的学子会回忆起那位一头银发、骑着二八式自行车穿梭在校园里的“尹老师”。

北京林业大学是尹伟伦的母校。从1964年考入北京林业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的前身),到2010年从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尹伟伦前后在这座学校度过了超过30年的时光。

2010年退休之前,这座高校生物学院办公楼里最晚关灯的总有尹伟伦。深夜加班后,他骑着车在赶回家的路上还会“训”晚归的学生:“早点回宿舍休息,别老玩儿这么晚!”

相比较于西方,中国的林学和林业事业都起步较晚,甚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森林生态学还没有形成系统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林垦部(林业部)部长梁希提出了尽快发展林业教育,解决林业干部缺乏的问题。1952年,在梁希的建议下,国家对农林高等院校做了调整,分别在北京、哈尔滨、南京成立了3所独立的林学院,并在13个农学院扩大了森林系,增加了招生名额。

实际上,北京林业学院并不是尹伟伦高考的第一志愿,但是在获得这个宝贵的高等教育机会之后,他很快下定决心“既然学了,就要学好。”

1968年12月,内蒙古甘河冰天雪地。在北京林业学院读了5年书的尹伟伦被分配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部门下属的一处机修厂。这名林业专业的大学生,从钳工、电工、车工、铸工干起,最后成为了技术员,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工人,后来还当上了车间主任,在祖国东北埋头苦干了整整十年。

1978年,春风吹过,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时年33岁的尹伟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母校植物生理专业研究生。

为三北献智

首创技术选良种,在三北造林200余万亩

2019年年初,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引发热议——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而中国最浓重的一抹绿色来自包括西北、华北、东北在内的三北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05%,沙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15.6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年风沙天数长达80天以上,形成了从新疆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

1978年初,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关于在我国北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出重要批示。同年11月25日,国务院就建设大型防护林发文并相继成立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三北防护林建设局。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图片来源:新华社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也从三北工程起步。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

到2018年,三北工程走过40年历程。当年12月24日,我国发布《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数据显示,4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天下降为2.4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天下降到不足1天。

三北工程对环境的改变,与尹伟伦的贡献密不可分。由他首创的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测定抗逆极限值,选育出抗逆良种52个,帮助三北地区造林200余万亩。

2018年数据显示,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图为新疆且末县防风治沙站工作人员在修整防风障。图片来源:新华社

借鉴三北工程的建设经验,国家又陆续启动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着力构建国土生态屏障。

2015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成立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这是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最高级别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之一,尹伟伦出任首任主任委员,任期到2020年。

库布其经验

低覆盖度治沙,成为防沙治沙主导思路

“九曲黄河万里沙”。

奔腾的黄河,在中华大地画出一个“几”字。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就在河套平原黄河的“几”字里。这里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经寸草不生,风沙肆虐。

30多年来,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曾经在回顾治沙30年的历程时说,库布其治沙过程中,研发了水汽法植树,探索了沙丘迎风坡植树,自主创新了无人机植树技术,现在种一棵树只需要十几秒。

长期以来,我国荒漠化治理一直秉承着“植被覆盖度越高、治沙效果越好”的基本判断,但沙区中幼龄林衰退、死亡、不成林或出现“小老树”现象也成为治理的新难题。

尹伟伦针对性地提出:“地球生态的特点就是生物多样性,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覆盖的植被,是低覆盖度疏林或稀疏灌丛,这是自然现象。大自然造就了沙漠沙地,治沙的理论和实践,也要向大自然学习。”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中多年来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

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被誉为“科书级别”的世界奇迹。图为库布其沙漠中,工人利用螺旋钻法种植沙柳。用这种方法30秒可种下一棵树,成活率达65%以上。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尹伟伦提出的“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论已经成为目前防沙治沙的主导思路。

2019年7月28日,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尹伟伦再次肯定了库布其治沙成效,“库布其的30年治沙,贡献不仅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破解了治沙‘沙漠怎么绿、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四大世界性难题。”

72岁重返校园

投身沙漠治理,号召更多年轻学子加入

尹伟伦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渡过了10年青春时光。72岁这一年,退休已经7年的他重返校园,从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邬建刚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成为这座大学沙漠治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从接过聘书那一刻起,尹伟伦就成了荒漠化治理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的“最佳代言人”。2019年6月,出席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暨荒漠化防治国际研讨会的尹伟伦,以“培养防沙治沙人才 服务北方生态屏障建设”为题,向大会做了主旨报告。在报告中,他用大段的篇幅、翔实的数据向与会的中外嘉宾介绍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的学术建设水平和成效。

会议期间,尹伟伦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专访。专访中,他再次向记者“推荐”沙漠治理学院,“这所学院是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学科方向最齐全、培养的人才队伍针对性最强的学术机构之一,符合内蒙古和三北地区的沙化治理的需求。”

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图片来源:新华社

可以说,直到今天,林业在社会上都不算是一个热门行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像荒漠化治理这样动辄需要数十年投入的艰苦事业,如何吸引年轻人加入其中?

这位从事了一辈子林业科研与教育的北京林业大学前校长对记者说,“今天说这个行业很辛苦, 我想这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实力的增强,很多方面的条件比起几十年前已经大有好转。事实上,有志于从事这方面事业的年轻人是相当多的。”

而谈到荒漠化治理的前景,他的脸上泛起微笑,“这是一个人类非常需要的、高尚的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享受快乐人生的重要平台。21世纪,需要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投入到绿色事业之中。”

更多阅读

尹伟伦:号召年轻学子加入沙漠治理事业

新中国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