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周勤之院士与交大学子畅谈中国机床业发展[图]

2009-07-14   上海交通搜索   阅读量:150

2009年7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explorer”暑期社会实践团在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采访了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东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先生。周老年至耄耋却依然精神矍铄,步态稳健,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周老以他的成长经历和切生感受向交大学子介绍了中国机床业的发展和现状。民族工业刚起步发奋读书思救国周老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年幼丧母,由祖母带大。祖母对他要求很严厉。除了白天读书,晚上还让他到一前清举人家读四书五经。当时民族工业刚刚起步,祖母要求他寒暑假到自家工厂当学徒。“八·一三”淞沪抗战开始后,年幼的周勤之目睹侵华日军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感到人生无常,前途渺茫。这时他感到唯一能使自己解脱的方式就是拼命地读书。初三时他除了白天上学外,晚上还在交大教授开办的“强华中专”学习大学机械课程,后跳级进入圣约翰大学,却因故辍学。后周勤之想到社会上谋职,往往是面试合格,只因没有正规学历文凭而被拒之门外。交大叶蕴理教授可怜周的遭遇,答应无偿帮他补习数学和物理,并鼓励他说:“古今中外科学家,有不少大学没有毕业一样地做出成绩。只要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将来也可以做出成绩。”一席话重新点燃了他那时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之后,他又读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夜校,获得一张当时政府唯一承认的相当于大专的毕业文凭。中国机床初萌芽西欧学技创新机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勤之进入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工作,该厂拥有许多美国部队遗留下来的机器。当时雷天觉在该厂任总工程师,人称雷总。雷总觉得解放以后要发展工业一定要靠装备,而制造装备的装备就是机床,所以要搞机床厂。而磨床又是最终决定机器精度的机床,非常关键,所以他决定让虬江机器厂制造机床,中国机床业就是这样开创的。在没有任何机床制造经验的情况下,雷总决定停产一年进行训练。经过雷总的训练和管理,半年就培养出了一批不同专项的工人,造出了中国第一台符合国际标准的磨床。为学习先进技术,上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精密机床考察团去西欧考察,周院士是三位团员之一。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技术封锁,设置了重重障碍。当时参观工厂不能记笔记,只能白天认真学,强化记忆,晚上回到住地把考察的内容回忆记录下来,几乎每天搞到凌晨才能休息。周院士在瑞士工厂考察时,见识了当时只有瑞士掌握的“镜面磨削”技术。那种特制的砂轮中国当时没有,于是他倾其考察半年领到的共计200元人民币的零花津贴,购买了2个砂轮带回国。回厂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终于攻克了镜面磨削技术,在上海机床厂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镜面磨床。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周老又主持开发了许多机床方面的新技术,为我国精密机床的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企业文化需提升产学结合促发展说到中国机床业的现状,周院士说,现在我国是机床生产大国也是机床出口大国,但出口的大多是中低档、低附加值的机床。我们是机床使用大国,也是机床进口大国,而我们使用的大部分高档机床和许多普通机床都是进口的。有些高档机床我们制造不出来,要进口还说得过去,但现在真正亟需进口的机床国外是禁运的,许多中国工厂大量进口外国普通机床。其中有体制问题也有我国机床厂自身的问题。那么我国机床为什么落后于国外机床呢?周老指出,问题主要出在企业文化和产学研结合方面。周老以数控机床中的数控箱为例进行分析,数控箱的技术要素包括结构设计、元件、组装和测试。结构设计可以照搬国外的,元件可以用军工元件保证其精度,组装技术我们也全都有,测试按照规定来就可以了,应该说可以做好,但是就是做不好,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出在企业文化上。有一句笑话说,中国企业生产出的产品第一批是最好的,以后越做越差,外国产品第一批不一定很好,但之后不断改进,越做越好。可见中国的企业文化缺乏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这方面日本、德国企业做得比我们好。外国那些企业的老板非常尊重工人,特别对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有时候到了退休年龄还出高薪聘请。工人们干活非常认真,手工加工的精度几乎是我们的十倍。刚生产出来的机床要在厂里测试半个月,排除了初始运行的一切问题后才交给顾客。另外那些企业也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承,使技艺不会“断线”,这些都关乎企业文化。周院士语重心长地对交大学子说,所以我们学机械的除了掌握技术还要搞好文化,没有文化,技术没用。我国机床业另一个欠缺的地方就是产学研结合。周院士指出,现在我们机床业的科研力量很分散。因为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研究所转型成了企业,科研单位只为企业服务,互相竞争,造成科研力量分散。周院士说,机床业需要立足于行业的通用研究所,致力于解决机床行业的共性问题。周院士进一步说,其实我们生产的机床精度和国外相差不大,但是在功能、可靠性和寿命方面差强人意。这些问题涉及到工艺、材料、热处理技术等基础研究,要解决机床业的这许多基础问题需要产学研的结合。产学研结合非常重要,工厂没有时间搞科研,而学校里科研人才多,应该可以相互补充,但是现在产学研结合的程度还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和学校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前者注重生产效率,后者注重学术论文,另外还有经济利益问题。再者随着学生的毕业也会导致科研力量的流失。现在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很好地服务于企业,造成人才浪费。“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周院士字字铿锵地说,并建议先小范围地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试点,然后再进行推广,这一点非常关键。访谈结束后,周院士给交大学子题写了“百年树人”四个字,寄托了对交大的情谊以及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周院士字字珠玑对学生们启发很大,通过这次采访学生们对中国机床的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现存的许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机床业的明天正是寄托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
周勤之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