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师恩深似海 永记不能忘

2011-03-10   中国科技网搜索   阅读量:121

3月9日上午,来自台湾的中国科学院台籍院士、台湾阳明大学张心湜校长(左)和吴阶平的弟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应禄教授(右)前来送别吴阶平院士。本报记者周维海摄人们佩戴白花,眼眶噙满泪水,在追悼厅外早早排起长队。一位老人擦拭眼泪,转身回望,身后是醒目的黑色条幅——“沉痛悼念吴阶平同志”。今天上午,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教授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正值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们一大早就赶来吊唁。他的学生、病人也纷纷前来送这位伟大的医生最后一程。悼念人群中,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应禄神情肃穆。谈及自己的老师,郭应禄有说不完的话。郭应禄动情地回忆起一件往事:文革期间,有一家3个孩子来看病。尽管那时吴老年事已高,但他亲自和我们一起分析病情,指导治疗,最后3个孩子都治好了。吴老长期和他们保持着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这3个孩子非常感激吴老,结婚生孩子都会给吴老打电话报喜。“还有一次我看病人,没查出附睾结核来。他摸出来了,让我再摸摸。当然是我错了。回到办公室。他说‘我相信你的水平是可以摸出来的。病人把他的生命交给你,你就得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来不得半点虚假。’他没有骂我,但他的话我一生都忘不了。”郭应禄说。“师恩深似海,永记不能忘。”追悼厅外,江西南昌大学彭轼平教授有些哽咽,“1964年我曾在吴阶平门下学习一年。离开北京后,他始终关心着我。他亲自写信给天津和上海的教授,介绍我去几个有名的学府里参观学习。有一次,他抄写了一些国外的最新资料手册,亲自到邮局包装寄给我。他在信里说,‘我让你多方面了解一些知识,便于你临床工作上处理问题。’我保留的吴老来信有二三十封,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粮。”王捍峰曾在卫生部保健局工作,她17岁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那时47岁的吴阶平是校长。“从我学医的第一天开始,吴校长就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常怀‘爱心、热心、耐心’为病人和患者服务,这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专程从台湾赶来的台湾阳明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心湜,今天手捧吴阶平遗像,表情肃穆。“吴老是搭建海峡两岸泌尿外科学术交流桥梁的先驱。他为两岸医学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尽管如此,他平时亲切和蔼,温文尔雅,大家气度令人敬仰。”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也来到吊唁厅前。“我第一次见到吴老是在欧美同学会。”他回忆说:“那时我刚从国外回来,他提议同学会让年轻人来做一点工作,我就有机会经常跟他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平易和温暖。”陈章良说,这几年他每年都去看吴老。“他坐在轮椅上,每次都握着我的手,总是问长问短。这么多年跟吴老在一起,一直觉得他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关心我们这一批年轻的科学家成长。”在悼念人群中,与吴老有过工作往来的人民画报社职员石晶晶,一袭黑衣,手捧鲜花。“他为人非常谦和,无论你什么身份,只要想对医学有点了解,他都会耐心回答,没有一点架子。”洛阳乳腺病医院院长董守义一大早就赶到公墓,排在队伍的前边。“过去从报纸上知道他是医学界泰斗,感觉像他这种大人物很不好接触。有一次我们在海南见面,感觉他非常平易近人,气质儒雅。”“吴老曾经是我们的顾问。”来自一家健康公益组织的陈玉琴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他是一位有大爱的医生,哪怕对待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病人,他也尽心尽力,这是他超出许多优秀医生之处。”吴阶平的一位年过花甲的学生感叹:“吴老的去世是国家的损失。卫生界的巨星陨落了。”(本报北京3月9日电)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