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北京的胡同

2012-03-21   央视网搜索   阅读量:32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大都城。元大都是第一个按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理论《周礼――考工记》而修建的,即“匠人营国(规划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明清北京城则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元大都城街道网布局,一方面以纵横主干大道各9条(即九经九纬)构成全城的干道网,同时又汲取了宋代以来封闭式街坊制被破坏以后出现的开放式街巷制道路形态,在“九经九纬”之间的居住区,规划了等距离的东西向的街巷,也就是北京人称的“胡同”。  北京东西长安街以北至北城墙之间大量的胡同都是元大都之遗存,基本保持原型态的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四北、西四北以及南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东西长安街至前三门大街之间的地段是明永乐年间修南城墙时扩充进来的,外城是明嘉靖年间修建南城时扩充的地带。至此,受原有河道道路限制,北京的街巷胡同就不那么规整了。  据《析津志》记载,元大都街制,自南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元大都街道宽度规定:大街宽24步(39.96米,元时1步为5尺,每尺合0.308米,1步合1.54米),小街宽12步(18.48米),胡同宽6步(9.24米)。一条胡同中心到下一条胡同中心的距离是50步,去掉胡同本身的宽度6步后净距离为44步(合67.76米),元朝初年分配给部族首领、官员等的宅基地每份8亩(元制240方步为一亩),这个净距正好是3进院落的尺度。元大都城城门内的大街,到它两侧第一条胡同的间距较大,为70步,是为了在沿大街两旁修建衙署、豪宅与商业店铺之需。  对元大都有着深入研究的考古学专家徐苹芳认为,只有到了元代刘秉忠设计元大都城规划时,才完全按照《周礼 考工记》上所记的制度,第一次实现周公的王城规划理想。刘秉忠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在形式上依照《周礼》,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仍然是服从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规律,从中古时期封闭式里坊制城市规划,改变为开放式街巷制城市规划,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都是一次划时代的变化。  胡同是世代老北京城的基本型制,也是老北京的基本细胞和古都风貌的基本标志,是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其历史文化价值极为重要,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影响深远。对于胡同保护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认为“元大都最重要的特点是干道两侧布置横向胡同”,这是元大都规划的基本单位,也是古城的肌理,是基本特征,因此与宫殿、坛庙一样,旧城的街道和胡同形成的城市格局,也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名城保护的根本。  □钟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