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院士工作站助力河南产业升级 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2013-04-05   央广网搜索   阅读量:79

图为洛阳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重型机加工部先进的数控镗铣床生产现场。中信重工建立了重型矿山及建井、掘进技术院士工作站。 黄政伟 摄(本报资料图片)   图为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验室里一派繁忙景象。该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等11个项目。 本报记者 王天定 摄(本报资料图片)   洛阳理工学院建立的隧道与地下工程院士工作站,帮助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复合盾构。 记者 王天定 摄(本报资料图片)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要加强科技支撑,已成全省上下的共识。   创新驱动,重在高端引领。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2008年9月17日,省领导郭庚茂分别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启了省院合作新篇章。   今天,152家院士工作站已遍布全省,201位院士为河南发展倾注心力,指导我省传统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引领战略型产业迅速占领发展制高点,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500多个,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80余项,为河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数字告诉我们什么   (记者惠婷)省院合作,建设中原。院士工作站的入驻,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巨大。数字见证变化,省科技厅副厅长马世民对下面一组数字进行了点评:   201位院士   152家工作站   点评:我省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院士工作站成为我省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新引擎。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院士工作站152家,其中企业建站9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站51家,医疗卫生机构11家,共引进201位院士进站工作,其中省外院士183位。全省16个省辖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均吸引了最具创新能力的院士团队,使高层智力资源能够为我所用。   43项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点评:“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代表了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院士工作站成立后,我省建站单位借力院士的智慧,和院士所在单位利用各自优势,联合申报项目明显增多,共联合申报国家层面的重大科研项目43项,争取国家研发经费3.5亿元。有一家建站单位一举拿到5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这在以前是难以实现的,很多企业和科研院所实现了国家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378项产学研项目   点评: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建站单位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和最新成果,共组织实施产学研项目378项,转化成果190多项,产学研合作走向互信双赢、长效发展。其中一名院士给企业带来4个大项目,某企业因此开发出13个新产品,这种深度合作对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500多个难题   点评:在企业发展中,常常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制约其发展,院士工作站建立后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500多个,帮助一些企业走出困境,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同时促使企业研发水平迅速提升,增强其竞争力。③11   院士工作站带来什么   记者尹江勇   传统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领域建有30个院士工作站,占企业建站数量(90个)的三分之一。通过引进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嫁接传统产业,依靠院士高端智力攻克技术壁垒,成功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增强了我省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促进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新兴战略型产业   新兴战略型产业领域建有56个院士工作站,占企业建站数量的62.2%,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冶金化工、汽车及其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产业领域,院士及其团队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突破技术瓶颈,使企业研发水平迅速攀升,为我省新兴战略型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支撑和推动作用。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建有57个院士工作站,占企业建站数量的63.3%。目前,我省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发展迅猛,是我省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迫切,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民营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的动力。   人才培养   高校、科研院所建有50个院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人才150余人,培养本土高层次科技人才300余人。   利用院士的科技资源阵地,联合建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采用合作研究、委托培养等方式,使我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凝练了学科方向,加速了人才培养步伐。   【聚焦院士工作站】   高性能焊接:传统产业升级经典之作   (记者冯芸 实习生侯梦菲)钎焊,大到天宫一号、神舟飞船、蛟龙号潜艇,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眼镜、首饰、家用电器,都有它的身影。   “和常见的焊接不同,钎焊不改变、损伤材料,而是像‘双面胶’一样把焊件牢牢粘住。钎料就是这个具有特异功能的‘双面胶’。”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龙伟民这样形象地描述“钎焊”。   郑州机械研究所于2011年成立“河南省焊接技术与装备院士工作站”。目前,与其合作的院士有四位。   “院士工作站为院士和企业之间提供了高层次科技合作创新平台,有利于帮助企业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郑州机械研究所所长单忠德说。   在院士指导下,郑州机械研究所相继开展洁净化高性能焊接材料、无铅无镉钎焊材料、复合化焊接工艺等方向的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国家战略而言意义非凡。   洁净化高性能焊接材料,主要用于高速列车、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无铅无镉钎焊材料,对环境和人体的损害降至最低,破解中国电子及家电产品出口时受限于欧盟RoHS标准的贸易壁垒;复合化焊接工艺,采用激光、电弧等多种热源,能提高焊接的质量和效率……   这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先后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诸多奖项。   单忠德认为,建立院士工作站的意义,不仅仅是推动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可以引进,创新能力是引进不来的,必须在人才集聚、技术积累和长期培育中形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重要作用。”③11   签约院士名片:   林尚扬,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进行焊接工艺、焊接材料、水下焊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完成20多个主要科研课题,解决多项工程关键技术。   新能源汽车: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记者李凤虎)年销售额超20亿元,38.6亿元建产业基地,这一组数据令人振奋。   3月29日15时,宇通工业园新能源客车组装车间,8条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碌地工作着,一台台崭新的新能源客车下线。   “新能源客车订单不断,市场前景非常好。”宇通新能源技术部部长李高鹏告诉记者,2012年,宇通新能源客车累计开票销售1869台,销售额超过20亿元,年度市场占有率居行业第一。   新能源客车的领军企业宇通,一直引领着我国客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早在1999年就研制了第一款纯电动客车,2010年完成宇通新一代混合动力系统的研发定型。2012年,宇通新能源客车遍地开花,销售区域涵盖郑州、苏州、杭州、天津、昆明等20多个城市。   “院士工作站的设立是一个双赢举措,通过引进高端智力资源,为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李高鹏说,“过去我们请院士,人家可以来,可以不来。有了院士工作站,有了签约院士,合作就发生了质变,为宇通在未来占领客车行业先进技术制高点提供了有力保证。”   李高鹏说,院士工作站使企业拥有了“不走的专家”,为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激发了企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2011年河南省客车工程技术院士工作站建立以来,宇通共承担了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等9个国家级项目,取得科研成果5项,累计申请专利80余件。   宇通斥资38.6亿元兴建节能与新能源客车产业化基地,是目前行业最大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规划产能3万辆,该基地去年11月份开始投产。  签约院士名片:   郭孔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汽车操纵稳定性(含制动与驱动稳定性)、平顺性科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张懿   【访院士话河南】   张懿: 河南企业要更重视源头减排   □本报记者屈芳   张懿,中国工程院院士,绿色过程与环境工程专家。为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过程工业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对我国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和工业循环经济理论与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月30日晚,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记者见到的张懿院士,朴实、亲切。   就是这样一位随和的74岁老人,是我国绿色过程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许多资源型传统产业还停留在粗放发展阶段的时候,她已经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清洁工艺国家项目。   而这个名为“亚熔盐法铬盐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的新工艺,示范工程基地就在河南的三门峡义马。在当地的中蓝义马铬化学有限公司,新工艺不仅使资源利用率提高20%,能耗降低20%,还从源头上使含铬废渣产生量减少80%,并最终实现“零排放”。   “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这一套一体化的集成技术是张院士孜孜以求的研究目标,目的是达到经济、环境的协调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河南作为资源大省、人口大省,一直吸引着张院士热切、关注的目光。   “从2001年与河南企业合作开展铬盐清洁生产开始,十几年来,我来河南不下几十回。”张院士告诉记者。而继铬盐之后,张懿院士领导的团队又在三门峡开曼铝业公司开展了氧化铝的清洁生产,如今,张院士在三门峡建有三个院士工作站,与河南多地企业都有项目合作。   “可以说,我的主要项目都在河南。”张院士说,河南有许多资源型的重化工业,她愿意为河南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从另一方面说,因为河南与矿产相关的传统产业多,绿色清洁工艺过程的建立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工程。”   张院士认为,河南企业应该更重视源头减排。因为末端治理要付出更大代价,而源头污染控制是根本性的。她还曾多方奔走,呼吁加大对河南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2010年以来,张院士争取到了三项国家“863”课题,经费总计3700万元,她全都投到了河南。   在张院士心里,河南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前途广阔,而她对中原这片热土的情结也“来日方长”:“河南是产煤、用煤大省,下一步,我们会继续以三门峡等地为基地,在煤-氧化铝共生的矿产资源利用,以及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方面,加大研发力量。”③13 李宁   李宁: 现代生物技术改变人们生活   □本报记者李凤虎   李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动物育种和克隆领域科学家。2003年3月,李宁课题组成功获得中国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牛,同年10月,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转人岩藻糖的体细胞克隆牛,并开创了用冷冻卵母细胞克隆成功的先例,将我国分子育种技术推向世界领先地位。   3月30日,武汉,春光明媚。在武昌区一家宾馆,记者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   “河南省建设院士工作站的平台非常好,是将科研和产业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和桥梁。”李宁说,“目前,由河南花花牛集团牧业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生物育种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已通过农业部的结题验收,河南省在该领域走到了全国前列。”   河南省生物工程院士工作站于2010年成立,是我省首个以企业为载体的院士工作站。   “从人类的营养角度来看,最好的营养品是人类母乳里蛋白成分。科学研究表明,人奶具有两种牛奶不具有的功能:一是人奶具有对人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的功能,提高智商,能够延缓衰老;二是人奶具有大量的分泌型抗体和抗病原体蛋白,能够极大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李宁说,“牛奶变成人奶,一切皆有可能。我认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课题组已培育出了具有该项功能的高品质种公牛和能繁母牛。”   “高品质牛的诞生,是动物生物工程质的飞跃。”李宁的愿望是利用动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把牛乳变成最富营养的人乳,达到营养成分和人乳一致,最终形成产业化。   “如果我这个愿望能实现,你可以想象,每天提供给你喝的是人乳化的牛奶。”他说,目前课题组把该项目相关技术研究成果均申报了专利,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李宁告诉记者,目前他与河南的合作项目也不断延伸。前不久,与三门峡尚正食品有限公司组建了尚正食品肉牛养殖与加工工作站,为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典范。“尚正”模式将带动河南一大批企业实现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南是农业大省,畜牧业潜力也很大,现代生物技术综合遗传学、细胞生物学、信息学等多学科技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这种发展空间很大。希望通过合作,使河南企业走向科技改变发展方式的道路,来推动河南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李宁说。
林尚扬
中国工程院院士
焊接技术与设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