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今天挂铜牌牌 明天抱金娃娃

2011-05-18   央视网搜索   阅读量:83

“想要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就要把企业的技术做到顶,就要和全国最顶尖的脑袋对接,我们认为院士就是最顶尖的脑袋。”在扬州槐泗镇,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的中兴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老总陈忠和开门见山。  不过记者和陈忠和聊天后却吃惊地获悉,虽然企业院士工作站设了一年多,但站长、中国矿大的刘炯天院士一次都没有来过。在槐泗镇另一家设有院士工作站的庆峰工程集团,来此设站的清华大学金涌院士也只来过一次。  槐泗镇党委书记吴立林讲了一个故事,中兴院士工作站挂牌那天,市长来了,区里的书记来了,惟独“主角”刘炯天院士没来。而此刻,他正在中国矿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为企业提出的烟气脱硫项目进行攻关。  不仅仅是中兴和庆峰,记者又连跑了其他5家院士工作站,也都没见到院士身影。然而,企业对院士的推崇和信任却无处不在。  “人来不来,我们不在乎,我们在乎的是他的知识、眼光、成果有没有传递给我们。”庆峰集团老总张元庆表示,遇到项目上的难题,企业首先会找负责院士工作站的学术团队,遇到真正的“疑难杂症”时,才会主动与院士对接,请院士出马。  “金涌院士曾推心置腹地和我说,‘我75岁了,让我具体去操作不现实。但我可以保证,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带领的团队可以解决;团队解决不了,我还可以找其他专家。’这更让我们意识到院士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他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坚强的集体。院士大多拥有国内甚至国际最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团队,你让他窝到企业,你能提供这样的科研条件吗?出成效才是实打实的。”吴立林告诉记者。  表面上看,院士和专家们不在工作站,实际上他们却一直都在“服务区”,这样崭新的柔性引才机制在江苏正风生水起。日前,我省正式启动“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活动”,已有630名教授博士与企业对接成功并确定挂职。  江苏扬力集团承担着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大型电子伺服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研制,推动了集团产业结构提档升级。“这个项目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一群‘背后诸葛亮’,他们就是南航大、东大的专家教授。”公司副总经理张军告诉记者,借助来自高校的科研力量,他们企业做出了1360吨的大型电子伺服三坐标多工位压力机,该吨位目前雄踞全球第一。 而这些教授专家大部分的工作也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  企业这种对于人才的柔性使用,让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正邦感到合作得非常愉快,虽然没有去过几次镇江,但他帮助镇江福达特钢研发的“冷拉异形扁钢”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李正邦感叹:“企业对于院士没有驻站要求,是重视人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现,对于院士及其团队到地方创新创业意义重大。”  类似的例子在我省已不胜枚举: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蒋建清教授及其团队,将钢铁线材研究的一重大理论性成果,引入沙钢、法尔胜等企业,效益显著。仅沙钢的小方坯连铸连轧盘条产品,就实现销售收入106.6亿元。  理念突破带来的效应是几何级数的。截至目前,省内外120多个高校、科研院所的3400多个学科团队与江苏企业结对合作,共建立“校企联盟”4011个,服务企业科技人员达1.5万多名; 154名两院院士建起142家企业院士工作站,近百项最新科研成果落地开花走向产业化,已申请专利240项……  今天挂铜牌牌,明天抱金娃娃。院士工作站让江苏企业收获的不仅是眼前的利润,更是未来的成长空间。三木集团副总经理薛中群告诉记者:“从‘土法上马’到‘拿来主义’再到‘高挂横连’,三木集团能有今天,正是源于跟科学家交朋友,攀上了科技‘高亲’。” 如今的三木集团,与江苏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化学所联办了三个院士工作站。  各地各级政府对帮助企业寻找“外脑”也日益重视。在扬州,一个由政府牵头,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手打造的“科研航母”――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近日正式成立。该研究院围绕数控机床产业技术突破和战略升级锻造公共创新平台,力求为整个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能”。  【专家点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伏心:“不求所在,但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借脑模式值得提倡,对企业而言可以在更大范围利用科技生产力资源,对高科技人员而言,也有了施展才能更广阔的舞台。要注意的是,进行这一创新,必须以相应的条件为支撑,核心是机制,包括组织方式、激励方式等,将责、权、利清晰界定。当然,任何创新都要从实际出发,这种柔性人才机制并非对所有产业、所有企业都合适,对院士而言,有的可以“虚拟”,有的则必须现场实战。
李正邦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种冶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