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创新团队风采录
2011-08-19
央视网搜索
阅读量:245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周兴铭院士谈天河一号系统特点何书远摄ampnbsp新华网长沙8月18日电题:摘取高科技皇冠上的明珠——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自主创新团队风采录新华社记者白瑞雪“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飞腾-1000”CPU、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若干关键设备、环形激光器、中低速磁浮列车……一大批代表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诞生。高性能计算、航天技术、基础软件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光学工程、网络技术、磁浮交通技术……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在这里突破。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摇篮——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核心使命,不断增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打造出一批忠诚使命、敢打硬仗、善于攻关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一支重要力量。高度在世界信息技术的皇冠上,中国人摘取了那枚璀璨的明珠——2010年11月17日,国际TOP500组织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速度每秒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每秒2566万亿次的优越性能,位居世界第一。从“银河—I”实现我国巨型计算机“零”的突破到“天河一号”惊艳亮相,国防科大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历经30多年,用中国技术改写了世界纪录;他们为超级计算机创造性设计实现的异构融合体系结构,成为世界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的研究热点。在高新技术的诸多领域,西方从来争霸,华夏何曾问巅?但,谁说中国人不能走在前面?“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牢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嘱托,切实增强服务国家和军队战略需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制高点。”国防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总装备部副部长张育林说。2006年,曾被中央军委授予“科技攻关先锋”荣誉称号的高性能计算团队开始向攻克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进军时,国产超级计算机还未突破百万亿次,国际上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尚未问世。未雨绸缪,是因为他们深知,超级计算机的速度,成就的是一个国家在信息技术之峰的高度。改革开放前,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我国一部分勘探石油矿藏的数据和资料不得不送到国外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1978年,邓小平同志将研制我国巨型计算机的任务交给了国防科技大学。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以慈云桂教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继美、日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此后,在周兴铭院士、卢锡城院士的率领下,国防科大相继研制出“银河—Ⅱ”、“银河—III”等系列巨型机,一步步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技术推向国际前沿……与高性能计算团队一样,国防科大的每一个创新群体,无不由几代奋进者组成。作为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自主创新就是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历史。“学校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使命任务,使之成为党委的坚定决心、师生的自觉行动,有力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学校政委王建伟说。目前,学校已先后有高性能计算、基础软件技术、快速响应空间系统与技术、网络技术等8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计算机硬件技术与控制系列课程、系统工程与管理系列课程、数学公共课程、物理公共基础课程、指挥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网络工程专业等8个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十一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数十个奖项。奖杯镌刻着世界瞩目的荣耀,更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之光。——由于特殊的空间环境,卫星在空间碎片碰撞、快速变轨、温度冷热变换时会产生长时间振动,严重时可能使卫星“折翼”。美国为解决哈勃望远镜的帆板振动问题,不得不让宇航员上太空维修。在世界难题中,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席。二胡调弦定音的原理,给了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李东旭奇妙的灵感,她率领课题组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一种能有效解决卫星太阳能帆板振动问题的装置,为我国提高大型航天器姿态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20世纪90年代,对于大口径、高精度、复杂面形的光学零件,我国没有制造能力,许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受困于此。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团队在李圣怡教授、戴一帆教授带领下展开攻关。他们没有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而是跳过国际上一、二代光学零件的制造加工技术,直接瞄准基于可控柔体制造的第三代光学加工方法。5年研究,我国光学自动化加工装备达到纳米精度的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又一个掌握离子束、磁流变两种制造加工高精度光学零件技术的国家。今天,他们又启动了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国防科大位于古城长沙。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也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在以敢为人先著称的土地上,科大人用他们的实践阐释了这样一个道理: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中,不超越就是落后,而一项创新的实现,仅仅意味着另一项创新的开始。于起锋院士与创新团队在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何书远摄脊梁“你们的车开了多少公里?”1996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这个问题让在德国做访问学者的贺汉根难以回答。他知道,对方所说的“车”,是德国、日本等国家引以为傲、而中国还没有的无人驾驶汽车。一个国际讨论会提议,多国专家联合研制新型无人驾驶汽车。某国专家当场反对——中国连无人车都没造出过一辆,怎么能加入这个团队呢?贺汉根沉默。从这一刻起,他找到了自己毕生所往的方向。回国后,曾在德国那个以5千万马克支撑的无人驾驶技术团队潜心钻研的他,用5万人民币迈出了研制中国无人车的第一步……在中国自主创新的历程中,这是许多故事相似的开头。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然而,高新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哪一项能买来、能引进?面对国外的技术垄断与封锁,中国人只能挺起自强的脊梁!10年前,我国某型重要装备研制中,急需某型高性能计算核心元器件,而这类器件西方国家是对我国禁运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急国家之所急,毅然承担攻关任务。“外国人要卡我们的脖子,我们就要争这口气。”李国宽等一批专家教授立即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在较短时间内,团队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自主研制出这型器件,满足了我国新型装备研制的紧迫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天,他们研制的高性能“飞腾-1000”CPU、高阶互连交换芯片、高性能互连接口芯片,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自主创新就是要敢于“啃”引不进、买不来的“硬骨头”,把现代化建设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攻坚克难,国防科大自主创新团队在高科技领域顽强拼搏、大胆创新,掌握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国防等的重大挑战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未完待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率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环形激光器”,引起了世界光学领域的革命。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许多国家开始进军这一领域。然而,研制环形激光器特别是高精度的环形激光器,是激光技术领域的一项国际性难题,世界上许多技术团队先后因基础工艺难度太大而先后中止研究。来自国防科大的环形激光器技术创新团队却坚持了30多年。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在一间旧食堂改建的实验室里从零起步,最终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形激光器研制生产技术。不为人知的是,对于患有哮喘的团队带头人高伯龙院士,支撑他的竟是长期超剂量的药物!其实,中国的科学家并不比别人更精力充沛,中国的科研资金也并不比国外更充足。支撑科大人不言放弃的根本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坚韧而朴素的信念——“如果我们不研制出来,就会给国家留下空白,将来必定受制于人。”自强不息,中国人的唯一选择;自强不息,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的交汇;自强不息,国防科大创新团队奏出的最强音。长期以来,国防科大承担的科研攻关课题,总是与国家和军队安全利益息息相关。计算机操作系统被誉为计算机的灵魂,也是软件产业的战略制高点。为了打破这一领域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研制出属于中国的基础软件,学校基础软件技术创新团队承担起国家“863计划”软件重大专项课题——“服务器操作系统内核”。经过4年多的艰苦攻关,团队研制出达到目前我国最高安全等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并在政府有关部门、军队信息系统以及金融、证券、教育等领域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国内众多领域对自主操作系统的迫切需求。就在这套操作系统的研制过程中,一位研究员从电话里得到了女儿“呱呱”落地的消息。妻子在病床上休养,新生的孩子因轻微感染性肺炎被送往隔离监护室。然而,操作系统的测试正处于关键阶段,初为人父的他,无法前去履行父亲的责任。一个星期后,他赶到医院,一把抱住妻子和女儿。妻子问:“女儿取什么名字?”他早就想好了:“就叫安琪吧,希望女儿和‘麒麟’操作系统都平安……”某新型雷达技术是国际上竞争异常激烈的高新技术,也是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一批年轻专家在梁甸农教授的率领下,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性能先进的新型雷达系统工程样机;某项关键技术曾在一个多国合作项目中已取得成功应用。然而,当国防科大教授老松杨就此咨询时,对方却守口如瓶,原来这一技术“对华禁售”。老松杨带领课题组独立探索,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性能达到国外同等水平,成本却仅有他们的三分之一……2010年底,国防科大制定通过的《“十二五”科研发展战略规划》,又确定了18个战略性科研领域,提出要在国家中长期重大专项任务、先进武器装备研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科学与交叉科学研究方面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原创性科研成果。自强不息、自主创新,国防科大创新团队高扬的旋律,折射的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轨迹。这轨迹间,深藏着一个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密码。卢锡城院士带领科研人员进行攻关何书远摄使命20世纪90年代中期,数字化技术发展迅速,而我国靶场光测现有水平不能适应装备发展的需求。刚从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归来的于起峰教授决定将靶场光测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和新装备、新方法研究,作为他和团队的攻关方向。以信息技术助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科学家们的实验室不仅在校园里。一年数十次往返于靶场基地,于起峰和他的团队根据我国靶场现状与未来发展,很快研制出一套工程实用的数字图像判读分析系统,发明了提高靶场光测效率的新办法,使我国靶场光测图像处理进入数字化时代。随后,他们又结合靶场光测条件和目标特性发明了一系列三维姿态测量方法和装备,实现了我国靶场光测由三自由度到六自由度测量的技术跨越,被誉为“国内靶场40年来判读系统的新变革。”这些成果在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等任务中得到了成功运用。在一些人习惯于从杂志里寻找学术“热门”的时代,科大人选择了另一条路。“科大的人才是国家的宝贵智力,如果教授仅仅让学生写一篇文章就毕业,那就是犯罪。”多少年来,于起峰铭记着一个老院士给他的告诫——工程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往往是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好,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好,往往是相关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好,科技工作者要善于从实际工程里找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从而实现原始创新。对于科大人来说,工程就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火热实践,创新之源就是部队的实际需求。我国北斗工程地面关键设备攻关任务,是由庄钊文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承担的。这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课题组,平均每年有10个月出差在外。2008年1月,是团队刻骨铭心的一个冬天。1月25日,他们赴北京接受一项技术任务,这是北斗一期技术上最大的难题,时间却异常紧迫——必须在4月1日之前完成。冰雪灾害袭来,飞机无法起飞,课题组坐火车从北京回长沙,整整走了三天。这三天的路程,让一个科研人员急出了一片白发。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几个月似乎没有过一个完整的觉,好几个人的妻子同时辞职在家照顾孩子……难题如期攻克。5月12日上午,相关装备被确定用于北斗卫星系统。当天下午,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正是依靠这种手持设备,救灾部队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第一时间报告了震中的灾情……国防科大的科学家们是攻克国防关键技术的专家学者,也是一名时刻准备冲向战场的科技战士。一年除夕,某装备试验数据处理出现问题。万家团圆之际,理学院易教授、朱教授等专家赶赴实验现场,冒着严寒与部队官兵一起查找原因、进行数据分析;从舰炮光学仪器到舰炮射击指挥仪,从光学、自动控制到计算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多次改专业和研究方向,每一次转行,无不是为了部队的最新需求……他们的目光,早已投向明天的战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了首轮攻势。”1991年春天,电视里的消息和画面让张维明教授触目惊心。作为信息系统专家,他清楚地知道,美军近期装备部队的集指挥、控制、通讯、情报于一体的C3I系统,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速战速决速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不会等我们条件成熟了再发生。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一群年轻人,踏上了研究具有我军特色的C3I技术的探索之路,设计和开发出了一系列指挥信息系统,为军队指挥自动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砺大国之剑,才能捍卫世界和平。这是一个从漫漫历史长河中获得的真理。科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凝于其中,科大人的使命与责任来自这里。他们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是中国高技术自主创新的天空中那颗明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