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中国烧伤治疗新纪元
2012-09-04
中国科技网搜索
阅读量:1014
□本报记者张强本报通讯员何雷这里是我国烧伤界第一个军事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个烧伤领域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单位、唯一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的临床学科。这里的烧伤临床规模和救治技术水平世界领先,被誉为世界烧伤四大家族之一。国际烧伤学会主席盛赞这里是“世界烧伤医学的领导者”……这就是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一个有着半个多世纪辉煌的老所、名所!一组数据说明一切,近10年来,收治病人逾万例,烧伤面积大于70%的重度患者200余例,总存活率达99.9%,显著高于美国(94.5%)、日本(84.6%)等发达国家。8月下旬,科技日报记者走进烧伤研究所大楼,右边墙上是烧伤所的历史和文化,左边墙上则是烧伤所的光荣榜,上书“平凡的人物非凡的业绩”,受表扬者包括保安、清洁工、医护人员等,都是为烧伤所做出贡献的一线员工。在这里,没有地位尊卑,没有职业差别,有的只是积极向上的氛围和团结奋进的热情!一个光荣榜折射出的是烧伤所创新的发展思路,而由所长吴军教授带领团队,以人文主义理念创新提出“一体化烧伤治疗方案”“烧伤整体解决方案”以及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则是该所再次跨越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再次勾勒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烧伤综合救治机构”的宏伟蓝图!打造烧伤整体解决方案“走,我们游泳去!”面对十几个烧伤患儿,梁强,这位十多年前烧伤面积达85%、曾被烧伤所救治过的英雄率先脱下外衣跳进游泳池。在众人面前暴露伤疤,这需要勇气,但他大声对孩子们说:“勇敢些,这辈子没有过不去的坎!即便身上有伤疤,你依然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和别的孩子一样生活!”在他的鼓励和示范下,这些身上伤疤累累的孩子们也勇敢地脱下外衣下水嬉戏,久违的笑容在脸上再次绽放。这是半个月前刚刚闭幕的“春苗烧烫伤儿童夏令营”里的感人场景,是国内第一个针对烧烫伤儿童举办的夏令营,也是烧伤研究所用创新技术救治烧烫伤儿童之后,用“春苗儿童烧伤基金”开展的一次心灵治疗。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烧烫伤患儿,在烧伤所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夏令营结束时,他们给每个孩子送了一本叫《生命不设限》的书,是由澳大利亚一名叫尼克的,天生没有四肢的人写的,以此鼓励他们积极生活,笑对人生。资料显示,每年因意外伤害的死亡人数,烧伤仅次于交通事故,排在第二位。中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遭受不同程度烧伤,其中约5%的烧伤病人需要住院治疗,是不折不扣的烧伤大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烧伤治疗模式为病人入院后展开救治,对烧伤流行病学和烧伤预防关注不够;虽然在休克复苏、感染控制、创面处理以及营养支持等环节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烧伤治愈率非常高,但对患者疼痛、康复和心理治疗不够重视,对如何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关注不够。这也是尽管我国烧伤治愈率领先世界,但在国际烧伤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绝大部分烧伤患者都是一线劳动者。烧伤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终身治疗的,这无形中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特别是,烧伤对健康的危害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烧烫伤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更需要康复性的心理支持,战胜自卑、坚强面对。”为此,2010年底,刚刚就任烧伤所所长的吴军牵头把烧伤研究发展方向在原有的休克、感染、营养代谢、皮肤移植免疫和创面愈合的基础上增加了烧伤康复。据副所长罗高兴教授介绍,这6个学科方向几乎涵盖了烧伤病人诊治的各个方面,它们构成了新的烧伤“一体化治疗方案”。根据这个方案,烧伤病人的处理流程为:病人诊断后,首先要经过抗休克,预防感染、修复创面以及康复等4个阶段。其中,康复在烧伤早期就开始介入,并贯穿全程,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个学科方向,一环扣一环,形成国内最先进的烧伤治疗流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烧伤的康复治疗。2011年11月,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烧伤康复中心在西南医院试运行,其内容涉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音乐治疗、院外随访全程康复治疗等。今年4月30日,该中心正式挂牌。在此基础上,烧伤所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烧伤整体解决方案”,通过预防、综合救治和慈善基金,形成一种社会烧伤救助方案。在预防上,他们组织专家深入学校、社区进行预防烧伤的知识宣讲,组织人员编写烧伤预防图书,拍摄预防烧伤的电视专题片;在综合救治上,全面落实由他们提出的“一体化治疗方案”;在基金上,他们联合重庆市慈善总会,于今年6月30日创立了“春苗儿童烧伤基金会”,并向爱心人士募集善款300余万元,让贫困烧伤儿童能获得最好的救治。“孩子们来的时候沉默寡言,走得时候欢声笑语,这个比获得什么大奖都强多了。”吴军真诚地说。中国学者吴军的收获“烧伤整体解决方案”的提出者和倡导者吴军是烧伤所的领头羊,更是这场变革中不折不扣的核心。这种新理念的提出其实和他多年来的人生和科研经历有着很大关系。对此,吴军笑称,“我这个人内心比较狂,但更喜欢脚踏实地地做事。”吴军当过医院副院长,2010年才又回到烧伤所担任所长。年轻时的他英俊潇洒,是西南医院出名的美男子,有着“F4”的美名。但是,吴军的能力远比相貌出众。1979年,喜欢打篮球的吴军从重庆体校毕业后参加了高考,并考入第三军医大学。5年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他留在学校基础部病理教研室工作,并成为时任教研室主任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吴军并没有被允许攻读博士学位,工作调动也因此而搁浅。个性要强的他找到导师说:“我以后不会再读博士了,但我以后要带博士!”那年,他29岁,正是风华正茂、敢闯敢拼的年纪。为了申请国外研究机构,吴军拿出了3个月工资240块钱,买了一台打字机,打了6封自荐信分别投给了国外的6家著名研究机构。因为信笺很薄,其中一张打破了,“抠门”的他在背后贴了一张纸修补后寄了出去。但就是这张“破破烂烂”的自荐信让他获得了意大利维罗纳一家研究机构的邀请。1991年1月,吴军怀揣着100美金“巨款”,飞赴意大利开始了4年的留学经历。刚到意大利的第一天晚上,由于太晚,他没敢和老师联系,也没有舍得住店,在街头瑟瑟发抖地站了一个晚上。那一夜,饥寒交迫的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乞丐、醉汉、黑帮……“但是从第二天早上开始,我遇到的全是好心人。”吴军说,人文色彩浓郁的意大利人给了初来乍到的他太多帮助,温暖了他孤独的心,“我就像一个乡巴佬进城,什么都不懂。但是,有人热情地帮我扛行李,有人好心地帮我买车票,还有人耐心地帮我指路,但不要我一分钱。”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意大利的人文主义精神深深影响了吴军。这也是现在,他提出烧伤康复和烧伤慈善的原动力。留学的几年里,他师从时任意大利烧伤学会主席及意大利烧伤基金会主席DinoBarisoni教授,开始从事烧伤创面异基因皮肤移植的研究。那些日子,吴军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业中。记得第一年圣诞节,老师来到实验室,发现空空的实验室只有来自中国的吴军在埋头做着实验,这让老师对他非常欣赏。很快,吴军露出锋芒。1992年,他就获得以色列烧伤学会“WilliamsPrize”奖(最佳烧伤研究奖)。这个新闻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被誉为“中国烧伤泰斗”的烧伤所所长黎鳌院士的注意。黎院士立即给吴军写了贺信,勉励他要不骄不躁、继续努力为烧伤事业做贡献、为中国学人争光,并肯请他回到烧伤所工作。吴军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邀请信,黎院士和同在烧伤所的肖光夏教授一写就是2年多。30多封邀请信,封封不同,每次都给吴军介绍祖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以及烧伤学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但是,每一封信后面附着同样一句话,“吴军同志,希望你能早日回国和我们一起建设祖国的烧伤事业!”两年多的书信交流使吴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黎鳌院士那爱惜人才,求贤若渴的真心,感受到了他为烧伤医学的未来着想,和对自己事业的热爱与执着。1995年,吴军毅然返回祖国。“至今我仍庆幸当初的选择,如果说我在烧伤学上有一点点成绩,那绝对离不开黎鳌等老一代教授对我的指导和关怀,离不开烧伤研究所为我搭建的学术平台,‘黎鳌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为中国的烧伤事业、为烧伤研究所的发展而不懈努力!”吴军说。回国后,吴军不久就被任命为烧伤所副所长,晋升了研究员,并于1997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在黎鳌院士指导下从事创面修复、生物材料及移植免疫学研究。1999年,由于各方面素质突出,年仅37岁的他又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记得刚回国那年,吴军被学校邀请参加留学人员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他的报告特立独行,讲得全是自己在外国出洋相的事情,沮丧的事情。但报告的结尾,他动情地说,“但是作为中国人,不管多么困难,我都挺过来了。我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学者赢得了应有的尊重!”这个中国学者吴军,没有输!变烧伤大国为烧伤强国在意大利4年留学期间接受到的人文主义熏陶改变了吴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回到国内第一件事,他就把同事和学生请到一起吃了顿饭,“我把我意大利‘老板’的那一套学到了。我觉得作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闯世界的人,有人关怀会让你记一辈子。我需要做的是关心需要关心的人,也就是那些贫困的、孤独的人。”2010年底,从副院长位置卸任的吴军回到了烧伤所担任所长。多年领导岗位的历练使他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专家型管理者。上任前,他对院长和政委豪气万千地说:“给我十年,还你一个不一样的烧伤研究所!”这时的吴军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那意气风发的年代!回到所里,吴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行人性化管理。他把烧伤所的清洁工、保安等人和医护人员同等对待。那年的春节聚会,他们打破了过去吃饭论资排辈的排位顺序,而是让每个人抓阄,抓到哪桌坐哪桌,从人格上尊重每个人,让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他还从所长办公经费中拿出资金给护士、清洁工等人增加了福利待遇。年底评先进,重点对象是一线工作的医生、护士、清洁工和保安。这种人文关怀极大的凝聚了人心,也为新理念的提出培育了土壤。不久后,吴军带领大家将目标锁定在创“国际一流烧伤综合救治机构”上,计划经过10年时间,在2020年,把研究所建设为在国际烧伤学领域有重大影响的烧伤研究与临床救治中心;烧伤救治新思想、新概念、新技术、新产品主要发源地;烧伤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解决烧伤医学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一步就是以发展烧伤康复作为提升临床治疗水平的突破口,即改变传统烧伤救治模式,为患者提供从入院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完整救治康复方案,以提升国内烧伤医学的整体救治水平。“在临床上,我们推广了‘一体化治疗方案’。而从整个社会来看,我们正在形成病人救助的整体链条——‘整体解决方案’。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彭毅志说。“这是人文精神在烧伤学界的应用,给烧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必将推动我国烧伤事业的发展。”烧伤所教授彭曦说。记者深深感到,吴军的大胆改革得到了全所上下的支持!按规定,烧伤研究所将实施三大战略,即:人才战略、顶天立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他们将进一步扩大烧伤临床治疗的业务范围。建设世界一流的“烧伤康复中心”,建立“复合组织移植中心”;全面规范的开展创面修复外科(或皮肤外科)工作;全面实施无痛换药业务,以使烧伤治疗更人性化。同时,深化转化医学研究,拓展烧伤休克防治新举措;研究烧伤感染的分子机理及其抗感染新措施;研制创面愈合机理及新覆盖材料,解决烧伤创面的覆盖和愈合问题,进一步提高严重大面积烧伤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开展平战时严重烧伤临床救治、康复新技术;研发用于首长决策的中国军队烧伤救治信息网络平台,以使首长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在新模式的推动下,今年5月,烧伤所主办了“2012烧伤康复与创面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包括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160余人参加。会上,他们提出了成立国际烧伤联盟的倡议。同时,他们还在筹备一本英文国际学术刊物《BurnandTrauma》,即将于明年3月出版,以提高中国烧伤学界在国际上的地位。去年年底,烧伤所还牵头,联合全国10余家三甲医院联合编撰《全国严重烧伤救治技术应用与示范》,以使全国数千家开设烧伤科的医院将有据可医。“一句话,就是要变烧伤大国为烧伤强国!”吴军说。依靠超强实力挑战未来吴军的底气来自于烧伤所的深厚积淀:组建半个多世纪以来,烧伤所靠创新精神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烧伤专科病房;最早主编了《烧伤治疗学》,结束了我国烧伤医学没有专业教材的历史;最早在国内系统开展烧伤实验研究;最早在我国发起并承办了国际烧伤学术会,把我国烧伤医学推向了世界;成功救治不同烧伤程度的患者逾两万例,总治愈率达到99%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烧伤所多年来对人才的重视。烧伤所努力为科技干部特别是骨干申请各类课题提供条件;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给年轻科技干部压担子,加速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优秀的拔尖人才群体;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联合机制聘用优秀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近年来,烧伤所在黎鳌院士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培育下,除了肖光夏、杨宗城、汪仕良、胡嘉念、张雅萍、黄跃生等老一辈专家教授外,还拥有了一支年富力强、凝聚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和临床队伍——所长吴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诱导、烧伤创面修复与创面覆盖材料的研发、以及烧伤恢复与重建领域中具有较高的造诣。现担任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副主委、全军烧伤外科学会副主委、国际烧伤学会(ISBI)会员等学术职务。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色列烧伤学会“WilliamsPrize”奖等。“烧伤病人移植用基因转染猪皮”,获SFDA产品证书。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彭毅志,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烧伤感染研究。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烧伤分会副会长、全国烧伤外科学会委员、全军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西南地区烧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烧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目前,由他牵头撰写,并即将发表的《烧伤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将极大推动国内烧伤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标准化。副所长罗高兴,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烧伤创面修复,尤其是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应用。曾获国家自然基金、军队“十一五”课题、重庆巿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经费资助。获得重庆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及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先后获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创面学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烧伤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师学会烧伤分会青年委员、西南五省一巿烧伤整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副所长彭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烧伤代谢营养及胃肠道损伤与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青年科协委员,重庆市“五四”青年劳动奖章获得者,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研发新药2个,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目前,“一体化烧伤治疗”的6个研究方向分别由专人负责:烧伤休克治疗,由罗奇志与张家平副教授牵头;烧伤感染,由副所长彭毅志负责;营养代谢,由副所长彭曦教授负责;烧伤创面愈合,由副所长罗高兴负责;烧伤康复由陈建博士负责;移植免疫由贺伟峰博士负责。正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烧伤所才有挑战未来的必胜信念!既是八一队又是国家队2010年12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道孚草场发生火灾,造成参与灭火的15名官兵遇难,4人受伤。伤情就是命令!当天深夜11点,彭毅志丢下正在发高烧的儿子,连夜赶赴成都,并从凤凰山机场转乘直升飞机。冬夜,直升机飞行在5000多米的高空,机翼很容易结冰,引起飞机抖动,导致飞行受阻。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难飞行,他们抵达康定,并决定转运4名重伤员返回成都。由于飞机抖动会加重伤员病情,彭毅志在安排积极补液抗休克的同时,严密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工作的空隙,只要能腾出手来,他就会把手轻轻贴在伤员的身体上,感知伤者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以区别来自飞机的抖动。次日凌晨,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空中救治,伤员安全转送至成都。22岁的战士吕援雄是伤情最重的一位,全身55%Ⅲ面积烧伤,出现休克、中度呼吸道吸入性损伤、急性肾功能损害等症状。彭毅志主刀,对他进行了头皮清创包扎,两手切痂自体大张皮移植,两下肢切削痂微粒植皮。两个月后,4名伤员一一康复。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抢救经历,烧伤所多数人都经历过。烧伤学科具有显著的军事特色。多年来,烧伤所姓军为兵当先锋、保障打赢铸盾牌,深入部队服务、应对突发事件、抢救危重伤员、出国执行任务,屡创奇迹。平时应付突发事件、抢救烧伤病人,是提高战时救治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很多应用于战场的救治手段和技术,也能反过来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烧伤既是八一队又是国家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我们的盾牌,我们救治危重伤员的足迹遍布全国全军,收治严重烧伤的患者来自全国全军。”彭毅志说。近年来,烧伤所成功抢救了因弹药爆炸、山林起火、化工厂燃烧等造成烧伤的近百名官兵和数千名群众的生命,烧伤总治愈率达到99%以上,其中,大面积III度烧伤治愈率达95%,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临场处置和科学救治能力,为未来战场烧伤救治储备了技术,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一体化治疗方案”的应用,使他们救死扶伤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烧伤所还积极追踪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烧伤救治的发展趋势,针对未来战场成批烧伤多、吸入性损伤发生率高等特点,着重对成批烧伤伤员救治、吸入性损伤和脏器损害防治、烧伤创面的处理等多个研究课题优先支持,组织精兵强将重点攻关,并对烧伤伤员早期缺血缺氧、感染、免疫等领域进行了拓展性研究;他们提出了全军第一个适用于战时烧伤救治的延迟复苏补液公式,形成和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成批烧伤伤员标准化、模块化救治模式,使救治技术和保障模式有了突破性进展。离开烧伤所的那天上午,记者又特意到烧伤所瞻仰了黎鳌院士的雕像,深深感受到,以“赤诚报国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勇创一流的攻关精神、精心育人的人梯精神”为核心的“黎鳌精神”正是烧伤研究所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我们相信,新的历史条件下,“模范烧伤科”这面大旗必将在勇于创新的新一代烧伤科人手中愈发醒目!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