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揭秘“孙氏手术”背后的故事

2011-03-31   中国科技网搜索   阅读量:2144

·他是心血管外科“金刀奖”的获得者·他的“孙氏手术”已成为主动脉外科领域的“绝活”·他的创新成就第一次让中国主动脉外科技术被外国人追捧外科医生正在观摩孙立忠教授进行大血管外科手术孙立忠教授获得金刀奖2月23日,早7点,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5病房,孙立忠主任忙碌的一天开始了:他和蔼地询问来会诊的每位患者的病情,详细地阅读病例资料和CT片,耐心地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为每位患者制订出详细的诊疗方案,让患者和家属都带着满意的笑容走出诊室。8点整,病房早交班,他会听取值班医护人员的汇报,间断地询问一些细节,总结工作,下达任务。会后查房,他又亲自与重患们交流,不时地向医生提问题,指导完成预期诊疗方案。近10点,他走进了手术室,为一位主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从1994年任大血管外科主任以来,孙立忠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日子。孙立忠于1983年开始从事心血管外科,完成了各种心脏手术6000余例。他不断突破旧观念、创造新技术、开发新材料、培养新人才,为我国主动脉外科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几乎没有大血管外科大夫不知道孙立忠,正是因为“孙氏手术”,使他们能够在这一领域与世界水平比肩,孙立忠也因此成就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优秀医师奖——金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优秀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等称号。他3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让我们走近孙立忠,去探寻“孙氏手术”背后的故事。每次用自己设计的材料做手术时,我都有一种自豪感1991年底的一天,正在阜外医院值班的孙立忠被院长兼心血管外科主任朱晓东教授叫到办公室,朱院长郑重地通知他:“组织决定由你负责大血管组临床工作。”将此重任交给孙立忠并非偶然,从1983年完成学业,孙立忠一直在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工作,他满怀激情、勤奋努力、踏实肯干,虚心向老师学习,工作兢兢业业、技术精益求精,很快就在小儿先心病手术治疗方面显现出才华。主动脉疾病,包括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和主动脉狭窄,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复杂病症。在我国,70%以上主动脉疾病是主动脉夹层,多发生于青壮年,起病急骤、病情凶险,A型夹层约有62%—91%患者在发病一周内死亡,只有手术才能挽救患者生命。但由于手术难度大,涉及重要脏器多,并发症和死亡率很高,直到上世纪90年代,只能完成局部主动脉替换手术,总手术量也不过300例,死亡率高达20%以上。“当时的主动脉手术被描述为‘苦战、夜战、血战、死战’,过程和结局常常是‘披星戴月、血流成河、人财两空’,这种手术哪位医生也没有成功把握。所以,一开始,我就试图拒绝这一安排。”孙立忠说,“主动脉手术中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大出血,当时没别的办法,一旦血管破裂,血如泉涌、喷射而出,病人通常会因失血性休克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经常见到这种状况,医生心理难以承受。”他回忆说:“1983年,我做住院医的时候,病房里住着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小伙子,诊断是主动脉瘤。等手术期间,我们无话不谈,成了好朋友,但他却在手术台上出血而死。这让我的内心很难过,一个好好的生命,不做手术还好,上了手术台反而走了。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心里都很排斥这种手术。”尽管不断推辞,朱晓东教授仍看中孙立忠这颗苗子,反复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安排老专家帮助、指导开展工作。1993年底,孙立忠成为主动脉外科学科带头人,开始了针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他首创了“右腋动脉插管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和“血泵法血液回收自体回输技术”,引进了“象鼻手术”和“保留自身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手术”,完成主动脉手术530例,手术死亡率降到4.34%,这些技术在国内被广泛推广应用,使主动脉手术由过去望而生畏、不敢问津到广泛开展、遍地开花,为建立我国现代主动脉外科奠定了基础。这一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但是,孙立忠没有就此满足,他又将研究重点转向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并针对我国主动脉夹层的特点,突破国外传统理念,提出了以病变解剖部位、病变程度和手术方式相结合的细化分型方法(孙氏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创立了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那时正赶上非典,从前线回来被隔离在宾馆一个多月,我天天琢磨怎么能把手术做得更好。以前做夹层手术,人工材料容易打折、扭曲,置入非常困难,技术难度大、效果不好。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我借鉴介入治疗理念,设计了支架人工血管和输送装置。”这一手术彻底改变了我国主动脉夹层手术完全仿效国外的历史,与国外传统方法相比,手术死亡率由15%降到5%、术后假腔闭合率由40%提高到近100%、再次手术率由30%下降到10%以下,由于效果好、适应症广泛并简化手术操作,成为国内复杂型A型夹层标准术式。这一技术被命名为“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亦称“孙氏手术”。截至2010年12月,已在国内50余家医院应用,完成手术3693例,并在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手术40余例。说到这儿,孙立忠很感慨,“主动脉夹层是我国常见病,2004年支架人工血管产业化后,手术费降低了,效果提高了,医患都不再承受巨大心理和经济负担了。”他说,“每次用自己设计的材料做手术时,我都有一种自豪感。”我脱下手术服,铺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尽情享受着成功的喜悦2003年初,一位患广泛主动脉瘤的20岁男孩住进阜外医院10病房,他是个孤儿,在大学读书,养父母带大,看病费用大部分是社会捐助的。患者需要进行全主动脉替换术,国内没有成功的先例,国外也只有7家医院手术病例报告不到80例,且并发症和死亡率都很高。辗转了国内几家大医院都无法医治,幸运的是,他找到了孙立忠。孙立忠说:“社会大众都在关心他,我应尽自己努力来帮助他,面对如此复杂病例,怎么才能顺利完成手术?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压力也很大。”孙立忠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独特的“动脉管状成形法”肋间动脉吻合技术和“分段停循环重要动脉重建技术”,由于术前准备完善、细致到位,团队默契配合,孙立忠在术中表现得堪称完美无瑕。“手术进行了12个小时。深夜,走下手术台,我的腿已不能打弯了。”孙立忠谈起这个中国主动脉外科里程碑式的手术时仍很兴奋,思绪依旧沉浸在幸福之中,“在更衣室,我把手术服脱下铺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如今这位患者情况良好,像正常人一样过着幸福生活。”截至2010年底,孙立忠和他的团队用他所创造的技术完成全主动脉替换术23例、胸腹主动脉替换术85例,成为手术结果最好的一组病例,是我国心血管外科技术最疑难、最复杂的手术,受到最早成功开展全主动脉替换术的意大利专家好评。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它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辛勤的努力获得丰硕成果,1002例主动脉夹层手术和介入治疗,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孙立忠所创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国内普遍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国大血管外科的发展。研究成果200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开始,孙立忠在主动脉外科领域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主动脉外科基础研究和国产人工材料研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他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学习班、进修生和研究生教育等方式培养人才,推动我国主动脉外科发展。目前,全国所有开展主动脉外科的医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受过他的培训,或多或少地应用他所创新的技术。孙立忠也因此受到同行的爱戴,于2009年4月,被推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会长兼全国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9年1月,孙立忠带领他的团队加盟北京安贞医院,成立北京市大血管疾病诊疗研究中心,当年手术量就达877例。近两年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孙氏手术”论文发表在心血管病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循环》杂志上。他先后3次受邀在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研究成果。他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点击下载:
朱晓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心脏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