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成都高校培养出的37位院士 倒数第一成数学大咖

2015-02-10   环球网   阅读量:167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工程院(NAE)院士,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主席……这些身份同时重叠在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的身上。谁曾想,这位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历史原因,毕业时甚至连理论物理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都没学完,做了18年助教才升为讲师。1956年,张兴栋进入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学习。因为学校缺老师,五年本科张兴栋只读了四年便提前毕业。“当时,不是很看重学位,反正做研究,没有学位证书也不太在意。”采访过程中,张兴栋的声音低沉而平缓,未起波澜。1960年,经学校安排,“没学完物理四大力学”的张兴栋成为了一群“同龄人”的物理老师。四大力学都没学明白,怎么教?张兴栋也是蛮拼的,拿起教材,从头自学,从晚饭后持续到清晨学校敲响起床钟。白天上课,晚上自习,整整持续了一年多。其实,张兴栋从小就“蛮拼的”。从初中开始,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选择每个冬天都去游泳。“早上起来,室温就几度,被窝那么暖和,我也很不想起来。”张兴栋每每想到在“田坝坝”里面游泳,四面来风,水上和水下一样冷,便打起了退堂鼓。“管他的哦,给自己定了计划,就要去执行。”一贯说到做到的张兴栋把被子一掀,刺骨的凉意反而让他变得清醒,游冬泳的习惯坚持了近十个年头。“正是那时候锻炼的好身体,让我能够坚持每个晚上熬夜自学。”张兴栋笑着说。因为学位和学历限制,张兴栋当了18年助教,才被升为讲师。期间,他曾经想过再继续读书深造,却发现教自己的老师竟是“同龄人”!“算了,学历反正也不重要,埋头好好搞科研就行了。”正是在那时,张兴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明白了任何科研成就,都来自于科研实验所展现的客观事实。“研究从应用开始,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又深入到基础研究。”正是基于对展现科研实验客观事实的严谨,张兴栋开创了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牙研究,发现了生物医学材料骨诱导作用并建立了理论雏形。由于他的研究太超前,国际上对其理论的认可花了18年。2014年,基于“对肌肉-骨骼系统新疗法及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研发方面的贡献”,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张兴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张兴栋的科研生涯系于川大,除了一段为期仅半年的国外访问学者经历外,没有其他留学经历,最高学历始终停留在本科毕业。陈永川:“班级倒数第一”的院士中国科学院在成都的大学有过求学经历的18名院士中,今年51岁的陈永川是最年轻的一位。作为一位有着颇多成就的数学家,陈永川初进四川大学时,却是班上的最后一名。1980年,16岁的陈永川以高考392分的成绩,高出录取线2分,考上四川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当时,川大还没有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专业设在数学系里。”初进校,陈永川的分数在班上是倒数第一。虽然当时不知道软件专业到底是怎么回事,陈永川却因此“慢慢对数学更感兴趣。”四年苦学,1984年,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毕业的陈永川在研究生考试中以“近代代数”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川大数学系的研究生。据南开学校百年诞辰主题网站上刊载的《永远是中国人——陈永川归来》一文记载,陈永川在考研的时候“近代代数”五道考题全不会,他强迫自己镇定下来,逐一攻破,最终做出四道。虽然还剩下许多时间,陈永川相信自己应该能考上,最后一道题干脆不做,第一个交卷,“结果,他得了78分,是应试者中的第一名,闹得那些数学系的同学都很惊奇:这人有点神!”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的柯召曾是陈永川的导师之一。1986年,恰逢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来四川大学演讲,陈永川在他人的引荐下,与陈省身有了一次交谈的机会。陈永川抓住了眼前的每一次机会,最终在陈省身的推荐下,前往美国深造。如陈永川在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时发表的感言,“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只要自己不断地努力,人生中慢慢地就会出现一些奇迹。”翟婉明:高中复读了三年的院士被媒体誉为“铁路提速保护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曾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系统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开创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学科新领域。与火车结缘了大半辈子的翟婉明,却在上大学之前,从未坐过火车,还曾为了考上中意的大学,复读了三年。“第一次见到火车,是中学时学校组织去常州玩,专门从天桥上远远地看了下火车站里的火车,觉得非常新奇。”翟婉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因为家乡的交通太不便利,只有一条公路线穿过县城,他从少时起便向往“交通”领域。在翟婉明高三班主任臧梓培的记忆中,翟婉明“并不是班里最聪明的,但却是最好学的,对于所学的知识总要研究透,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刻苦的翟婉明在高考时却屡屡失利,复读了三年,才考上西南交通大学。回想起来,翟婉明觉得“可能由于自己家庭贫困,认为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导致考试前心理压力大,发挥不好。”在西南交大求学的过程中,翟婉明遇到了沈志云院士、钱清泉院士、孙翔教授等导师,最终在他们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了铁路机车动力学的领域。在2004年和2007年的全国铁路大提速中,翟婉明都担当着重要角色。他,始终记得年少时关于“交通”的梦。院士数据成都高校培养出37位院士西南交大拥有院士最多在成都的大学读过书的院士至少为3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8人,工程院院士20人(含两院院士1人)。37人出自7所大学。(所有数据不含已故院士)(特别说明:37位院士并非全部都在成都这座城市读大学,如西南交通大学有“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等前身,在这些前身求过学的院士,也被计入如今校址在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学”名下。)工程院院士最多:西南交通大学10人,其中6人属于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科学院院士最多:西南交通大学9人(含两院院士1人),其中7人属于技术科学部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陈永川(51岁四川大学)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秦顺全(52岁西南交通大学)本科学历的院士(10人):张兴栋、谭靖夷、多吉、邱蔚六、曹文宣、彭堃墀、荣廷昭、钱清泉、彭一刚、罗平亚【当选人数最多年份】2011年6人中科院3人:李树深(信息技术科学部)、翟婉明(技术科学部)、陈永川(数学物理学部)工程院3人:丁荣军(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瞿金平(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李言荣(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原标题:“倒数第一”修练成“数学大咖”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钱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