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享誉中外的预应力大师吕志涛院士--让中国成为世界的预应力中心

2015-02-28   贵州网   阅读量:40

吕志涛,结构工程专家,享誉中外的预应力大师。他上中学时辍学做过生意、打过工,大学时有过半工半读的经历,研究生毕业后做过江苏省报《新华日报》的编辑和记者。特别的年代和家庭背景,使他的人生经历难以复制。吕志涛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珠海拱北海关、北京西客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国内重大工程的设计、研究、计算以及解决关键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吕志涛院士2015年1月,吕志涛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实现了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安全等领域的突破,首创了多个理论方法、开发了系列关键技术和产品、打破了国际垄断。这些成果已经运用于南京奥体中心超大面积平台、苏通大桥连续刚构、上海磁悬浮、沙特SCC筒仓等百余项重大工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显著减少材料用量及碳排放量,满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近年来,他常这样介绍自己:吕志涛:一、是一个好人,二、有些老弱病残,三、是个共产党员,四、是个院士。一、吕志涛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谓的预应力,如果形象说来就是几片木板制成的桶容易漏水,假如外面用铁箍形成一个加固的力,就能使得木片紧紧匝到一起,这个铁箍的功能就相当于是预应力,该项目团队研究人员、东南大学土木学院教授冯健介绍,由于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一般情况下,普通混凝土梁在跨度增至20到30米就达到了极限,,而在其中施加了预应力,则不仅可以将跨距扩大至200到300米,还可节约建筑钢材和混凝土用量的20%至30%,显著减少碳排放量,满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吕志涛说,此次项目获奖,关键是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以及成果转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举世瞩目,大跨、超长、重载与特种结构以及核电、磁悬浮等高新技术工程,对现代预应力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吕志涛带领的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实现了预应力结构理论、病害控制、抗震减灾、核电安全等领域的突破。项目主要成果构建了以13部国家标准为支撑的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标准体系,出版著作8部,,建设了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创新基地,引领了我国预应力科技发展。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吴刚教授介绍说。二、预应力梦之队吕志涛先后培养了12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10多名访问学者,桃李满天下。这些接班人不仅从吕志涛那里汲取了预应力相关的知识,而且传承了吕志涛不断创新的精神,更延续了他让中国成为世界预应力的中心的宏愿。他带过的学生、他学生的学生,都已经或者正在成为预应力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领军人物。如,学生夏祖明现在是世界著名预应力VSL(全球最大预应力产品制造之一)美国区技术负责人、美国ACI-ASCE预应力委员会委员;学生戴雅萍现任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而同济大学薛伟辰教授,长江学者、哈尔滨工业大学郑文忠教授,浙江大学赵羽习教授等均成为所在高校预应力学科的带头人或骨干;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冯大斌、中冶建筑研究院的曾滨是全国两大预应力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学生孟少平、冯健、刘钊、吴京等,现在都是东南大学预应力团队的中流砥柱。更让人所称道的是,吕志涛的女儿在16岁的时候就考取了东南大学,博士毕业后也回东南大学从事预应力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一个穷孩子到院士,吕志涛深深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成才必须勤奋,成功尚需机遇,品格重于成就。节选自《走近院士》微信18910188701支持单位:韬奋基金会东南大学北京校友会策划统筹:韬奋书局吉祥百合国际传媒出版支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壹力媒体支持: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腾讯网发行策划:鼎道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