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同济大学纪念李国豪诞辰100周年,工程技术界后生重温大师箴言--

2013-04-10   中国网   阅读量:61

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虎门珠江大桥……在中国,很多著名大桥的背后都有一个人的名字。在上海,这个名字更是勾连很多重大工程项目:初建的宝钢工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工程论证和评审,以及东海大桥的建设……他就是李国豪,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著名桥梁与土木工程大师、两院院士。昨天,同济大学举行的李国豪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很多来自学界和工程界的人士通过回忆和讲述,深切缅怀这位我国工程技术界和教育界楷模。两个“自主”提升造桥水平说到恩师李国豪,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项海帆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30年前:1982年,刚完成博士后研究报告的项海帆,从李国豪手里接到了一项任务。当时,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受市政府相关部门委托,正在做南浦大桥混凝土斜拉桥的可行性设计。刚出任上海市科协主席的李国豪建议,同济大学也可以参与可行性研究。“曾有日本桥梁专家向上海市的领导提出,如果南浦大桥项目委托给日本,日方可免费设计,并提供低息贷款。”项海帆记得,李国豪闻讯后立刻给市里写信,直言“中国桥梁工程界完全有能力自己设计和建造像黄浦江大桥这样规模和技术难度的大跨度桥梁”,他甚至说,“由外国人在国际桥梁会议的讲坛上演讲有关中国大桥的论文是难以想象的。”1988年,南浦大桥建设大幕拉开,中国人自主建造,同济大学结合梁桥面的斜拉桥方案被定为实施方案。“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在世界上位于领先水平,得归功于李国豪当时坚持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理念。”昨天的纪念大会上,原建设部副部长潭庆琏颇为感慨地说,在很多工程行业领域,一些工程至今仍是“用外国人的概念,让外国人做设计”,但施工和建设水平却因过度依赖,迟迟得不到进步。两个“转变”实现跨越发展在同济大学,师生们怀念已离开他们八个年头的李校长。李国豪不仅是著名的土木工程结构专家,也是功勋卓越的教育家。1978年5月,李先生被任命为同济大学校长。百废待兴时,大学办学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出特色和水平?李国豪提出了“两个转变”,即恢复同济对德国的联系和德语教学的传统,由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向以理工为主的多学科性大学转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教学。李国豪提出,同济要把德语作为第一外语。“在这个问题上,当时还是有阻力的,毕竟德语是小语种。”原同济大学副校长金正基说,“现在看来这些事情十分平常,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这些超越时代的探索,是需要极大勇气的。”一次“风波”凸显科学态度昨天的纪念大会上,李国豪的夫人林凤棣讲述了一桩往事。1980年,上海宝钢建设之初,发生过一次“位移风波”:钢桩基础出现水平位移。消息披露后,越传越玄,一度出现了“工厂建在沙滩上是胡闹”“宝钢要倒塌了,滑到长江里去了”的传闻。“当时,消息惊动中央有关部门,有领导批示要求,宝钢一期下马,二期取消……”关键时候,李国豪通过科学的演算和论证,找出了桩基位移的原因,化解了众人的疑惑。至此,宝钢工程得以顺利进行。“遇到重大工程问题时,工程技术人员有责任从宏观的科学技术角度,实事求是地发表意见。工程技术人员要敢于服从真理,讲真话。”林凤棣回忆李国豪生前说过的这段话,希望与工程技术界的后生们共勉。市政协主席吴志明出席了昨天的纪念大会。本报记者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