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曾经权倾朝野的李家

2014-06-09   中国江苏网   阅读量:575

自称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的李鸿章,曾经背了几十年的“卖国贼”骂名。而其重孙和曾孙多半没有沾到他的光,但靠自己的努力,许多人风光不输先辈。李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轰轰烈烈的一生被概括为“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可惜的是生不逢时,虽位居要职,最后却只能去做那卖国割地的屈辱之事。有人评价说:“在那样的条约上签字,就是普通大众都会觉得羞愧难当,更别说一个曾经接受了灿烂文明教导而中科举,进而封疆的大吏呀!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那些丧权辱国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的呢?无从知晓,但现今想来,可能真的是痛彻心扉吧。”大家都知道李鸿章祖先是在明朝时从江西湖口移民到合肥的,可很少有人知道那时的李鸿章家族并不是姓李,而是姓许。一直到八世祖许光照的时候,李鸿章家族在合肥才有点起色,在当地开了家酒糟坊。许光照,字银溪,与同庄的李心庄既是姻亲,又是好友。心庄无子,请求收养银溪次子许祯所为嗣,银溪慨然允诺,这样才改袭李姓。从此,合肥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李许是一家,两姓百世不通婚。”李氏到了李鸿章高祖的时候,靠勤俭持家,有了二百亩田地的小产业,而李鸿章的祖父李殿华在分家产的时候分得的土地财产不多,家境一般。李鸿章曾在给兄弟的信中写道:“以前我们的祖父穷困潦倒,到年关时要债的人像过江的鲫鱼一样多。”不过,李鸿章本人却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1823年出生于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磨店。24岁中进士,后以合肥地区的团练武装为基础,组建了庞大的淮系政治集团,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李鸿章飞黄腾达以后,其余兄弟五人也身居高位,他的家族在合肥更是显赫一时,他们聚族而居,当年鼎盛时期深宅大院可以覆盖今天淮河路步行街的一半,时称“李府半条街”。李鸿章死后,那里的建筑历经百年变迁,国民党时期曾经计划修建江淮路,测量、拆迁时牵涉到李鸿章家族故居,他的族人花钱买通了相关人员,道路在那里拐了个弯,但大部分还是被拆了。家住撮造山巷的刘爷爷告诉我,抗战以前,他和小伙伴们经常围绕着李府高大的院墙玩耍。后来那些漂亮的房屋陆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到了解放前夕,已经是伤痕累累,破旧衰败了。上世纪50年代,李鸿章家族故居临街的部分分别被改建成淮河百货公司和其他商店,为了适应经营需要,门面墙以及内部作了大的改动。后面的房屋先是被皖北人民银行和安徽省人民银行使用数十年,后划归合肥市工商银行,被他们当作了宿舍。故乡那座唯一家庙作为一代风云人物,李鸿章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都曾建有祠堂,同时还有供奉列祖列宗的宗祠。但用来祭祀本房直系先人的场所却只有一处,那就是位于合肥市新站区磨店社居委于湾村的李鸿章家庙。可惜的是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拆除了。其实,于湾并不是李鸿章祖上居住的地方,只是因为这里是块风水宝地。据说,李鸿章当年曾经请来一位阴阳先生为祖坟和家庙看风水,走尽了十里八乡,最后看中了这块中间高、四面低的“荷叶地”。当年修建家庙的时候,正值李鸿章权势如日中天,因此建筑气势雄伟。整个家庙占地大约有一公顷,里面画梁雕栋、精美无比。传说光是烧石灰的池子就有两个,面积有三亩田那么大。家庙建好以后,石灰池逐渐变成了水塘,当地人叫它大郢塘,一百多年来灌溉着周边的田地,滋润着家庙里的花草树木。关于李鸿章家庙到底有多大,在磨店普遍认为是九十九间半,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当年与李鸿章同朝的一位官员,为陷害李鸿章,特为他盖了九十九间半厢房作住宅,以此来表明李鸿章有篡位谋反之意。李鸿章是聪明之人,一眼便识破了诡计,就势将住宅改为家庙。不过我们分析,这只是个传说。民间流传天上玉皇大帝的天庭只有一百间,所以,地下的建筑群只能建九十九间半。而真正的来源是与《易经》乾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九为最大阳数、吉数,过九则意味走下坡路。另外“九”谐音“久”,符合企盼“长久”的心愿;而半寓“五”。故“九十九间半”,契合“九五之尊贵”。初期仅用于皇家工程,如宫殿、陵墓、坛庙、城墙及仪仗、祭祀等。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僭越风气兴起,民间也逐渐盛行九十九间半建筑规模,尤以江淮等地为最。现在保存完好的泰州周氏住宅和南京甘熙故居,都是著名的九十九间半代表建筑,而其主人都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商贾。“李合肥”是非功过有人说李鸿章一身都是本事,治国,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清廷内政外交立下了汗马功劳;建军,早年辅佐恩师曾国藩襄办湘军营务。后创办淮军,一度成为大清帝国的国防军;经商,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并首创了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而其后来陆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但我们不要忘了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他不可能像现在某些文章里描写的那样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相反,在经营李氏家族上倒是颇费心机。当时有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传言李鸿章富可敌国,其名下产业很多,田亩、当铺、银号遍布合肥和南京、上海等地,据说李鸿章自己对此联有解释:上句之“宰相”,便说的是区区在下,鸿章籍隶合肥;而下句“司农”,乃是帝师翁同龢,翁师傅籍隶常熟。以宰相之“肥”、司农之“熟”,而天下皆瘦、世间多荒,实在可算是诛心之责。位列宰辅,贵极人臣,职在调和鼎鼐,却不能令天下合“肥”、世间常“熟”,实在惶恐汗颜。当然,也有研究李鸿章的人说,李鸿章当年是慧眼独具,他持有的多是各洋务企业之股票,创办之时此皆无人问津之“垃圾股”,入股实乃冒险垂范;春耕秋收,至少算不得黑色收入。至于南京、上海各地之当铺银号,也是家族所有。这些大可供后人研究评说吧。而李鸿章家族因为他的缘故,先是大红,后是大黑,再逐步走出低谷。李鸿章骨子里是个很念旧的家庭,他起家、打仗靠的是淮军,儿女婚嫁时最相信的也是淮军,特别看重地方上很有实权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门联姻巩固家族的地位。他只有三个儿子:经方、经述、经迈。其中,大儿子还是从六房李昭庆家过继来的。后代风光不输先辈李鸿章去世后,随着时局的变动,李氏家族也四分五裂。他们大都背负着骂名,开始自力更生。其中,有的利用分得的家产,秉承好学上进的家风,开拓了一片天地。而其重孙和曾孙不仅没有沾到他的光,甚至出身问题一度成了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李道增在李鸿章后人里学术地位最高,他1930年1月出生于上海,是李鸿章之弟李鹤章的第五代孙,是清华大学首任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的父亲很早便从合肥来到上海,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从小就接受着中西两种文化教育。李道增回忆说:“父亲受礼教的影响,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守法;家教很严,非常重视小孩的教育,要懂礼貌,懂得做人,每学期成绩单都要给家长看。”李道钧是李鸿章六弟李昭庆的第五代孙,出生于1944年,曾是上海一家工厂的助理工程师。他的曾祖父李经叙曾被李家托付给晚清著名外交官伍廷芳,后出任江南制造局会办和金陵制造局总办,精明能干。伍廷芳出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时,李经叙以二等参赞的身份赴秘鲁,负责代办公使事务。数年后,又赴墨西哥任职,但非常不幸,没去多久就病逝在那里。后来,李经叙的大儿子李国源、侄子李国栋都相继当了外交官,加上李鸿章,祖上可谓三代外交官之家。根据“凤凰网”上的消息,李昭庆的第四代孙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都是亿万富翁,他们如今都定居海外,被称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舰”。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纪轻轻便离开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几十美金,一切从头学起,经过十数年的努力,成为香港著名的实业家。从国内到国外,从轻工业到重工业,李家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们还曾一起闯荡非洲,旗下企业有环球钢铁厂、环球搪瓷厂、西茂钢铁厂、捷丰纺织印染厂等等。李家曙1927年出生,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开始创业时什么杂活都干过,从香港到新加坡,从银行业、纺织业到矿业,甚至还在马来西亚的原始森林里开过钨铁矿。他凭借自己的打拼,硬是闯出了一片天地。□李云胜文摄原标题:曾经权倾朝野的李家稿源:光明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