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走近院士]:金怡濂:超级计算机"算"出新世界

2013-12-03   www.chinapictorial.com.cn   阅读量:127

早在绝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计算机为何物时,金怡濂就参与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金怡濂感叹说,今天的计算机,无论运算能力,还是应用范围,都远超当年想象。与计算机结缘2013年11月18日,国际TOP500组织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中国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荣登榜首。就在这天,84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他身穿灰色西服,戴着半框金边眼镜,一米八几的高个,面容清秀,文质彬彬而又不失潇洒。金怡濂虽不算名门之后,却也称得上家学渊源。父亲金奎毕业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后公派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天津电话局任技术工程师。母亲王畹兰出身大户人家,知书达礼,她的三个兄弟分别留学美国、德国和奥地利,各有所成。金怡濂小时候话不多,人多的场合说话还会显得局促。但他脑子活,学东西快,和姐姐爱濂同时起步学象棋,渐渐发展到他让姐姐“车马炮”三子,姐姐也无法赢他,连父亲也吃惊于其棋路之刁、攻守之严。金怡濂至今记得,一次,父亲带他去电话局的机房,满屋子嘀嗒作响的机器让他觉得复杂又神奇。自那时起,他就朦胧地有了长大后像父亲一样当个工程师的想法。后来,日军侵华,天津沦陷。父亲金奎不愿为日本人做事,辞职另谋了份薪酬微薄的差事,家中经济日渐拮据。金怡濂就读的耀华学校校长赵天麟因抵制日本奴化教育触怒日本宪兵,惨遭暗杀。眼睁睁看着日本军人提着刺刀走在街道上,看着穿着和服的日本女教师趾高气扬地走进耀华学校,金怡濂想当工程师的理想逐渐转化为科学救国的志向。但用他的话说,这个志向“在解放前,只是一个遥远的想象”。金怡濂与计算机结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当时,国家把计算机技术列为科学发展的四个重点学科之一。不久后,20个年轻人被选派赴苏联学习计算机研制,时年27岁、自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进入研究所工作的金怡濂幸运入选。“当时,电子计算机刚问世10年。中国没多少人知道什么是计算机,国家急缺人才,与其说我选择了计算机,不如说计算机选择了我。”金怡濂回忆道。虽然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但金怡濂学起来并未感到十分困难。他对自己在两所母校所受的教育一直引以为豪。他小学和中学就读的天津耀华学校,名师荟萃,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金怡濂感受最深的,除老师讲课引人入胜外,还有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度很大,可以在课外培养兴趣爱好和想象力。后来,他考入慕名已久的清华大学,并“子承父业”地选择了电机系。很多基础课都由赫赫有名的学者讲授,使他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名教授们教给的学习方法,例如世界级电信网络专家闵乃大教授教给他们的“抓住概念”的方法,使他受用终身。“很多理论书都很厚,那些公式谁也记不住,但通过反复深入的思考,抓住概念,弄清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就好办了。”他笑着说,“有了想象力、基础和方法,就可以不断攀登。计算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硬件、软件到网络,不断出现新东西,怎么可能都在学校学?只有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前进。”1ampnbsp
金怡濂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计算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