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动态  >  媒体动态详情

大树与种子的故事——《长安寻梦—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实录》书评

2017-08-10   凤凰网陕西频道   阅读量:115

期待已久的《长安寻梦—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实录》一书终于问世了。此书用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着2016年9月下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张锦秋院士建筑作品展的策划、开幕、展出、参观者的反响等的前前后后。同时也通过实景图片、手稿和建筑模型的图片、珍藏的个人资料图片等直观展示着张锦秋院士的建筑作品以及她的成长过程、创作历程。张锦秋院士建筑作品展是国内第一次在国家级博物馆为一名建筑师举办的专题个人建筑作品展,故而,此书的出版就有历史地开创意义了。“把展览留在书上”,是编著此书的目的。经历作品展的人,展开书卷,文化盛况再一次显现,高朋满座,谈笑风生;没有经历作品展的人,看到书等于参加了作品展了。同时此书又搭建了一个建筑师与普罗大众沟通的一个平台,让普罗大众走近建筑师,了解建筑文化,参与城市建设。

《长安寻梦—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实录》

如饥似渴的看完全书后,合上书卷,“两颗种子”的意象越发冲击着我的脑海,作为普通读者,代表着“一种哈姆雷特”吧。

第一颗种子,当然是张锦秋先生。50年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张先生从清华毕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祖国艰苦的地方去,于是她怀揣着报效祖国的梦想,化身为一颗种子,种植在黄土地上,种植在古都西安。

种子的成长,需要雨露和阳光,张院士生于蜀而成于秦,自然环境优美、文化深厚的成都以及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三秦大地是滋养这颗种子成长的土地、雨露和阳光。当然,还需要技艺高超又尽心尽力的园丁。清华大学建筑学学术的熏陶,梁思成、莫宗江诸师的悉心培养也孕育着这颗种子。

种子的成长除了以上外在的因素,还离不开种子本身破土而出的勇气和耐力,张先生为了心中的建筑梦,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汗水浇灌梦想,五台山上实地测量唐建筑,日本学术交流,罗马参访……都留下来张院士的寻梦的身影。

《长安寻梦—张锦秋建筑作品展实录》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颗种子在内外作用下长成小树苗,而后参天大树。这个参天大树,成为了建筑界的标杆,引领城市文明的发展。这颗大树,同时也结下了累累果实: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唐工程”、丹凤门、长安塔、大唐芙蓉园等等,这些果实成为西安城市新地标。她的探索,同时为中国建筑现代化指明方向,为中华建筑文化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建筑,“源于自我,属于世界”。

这棵大树也撒下了不少的种子。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的,文明也是这样一代代传承和发展的。这些种子默默在张先生这颗参天大树身边吸收着养分慢慢成长。本书的编著者全国勘察设计大师赵元超是张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是在这棵参天大树下成长起来的又一棵茁壮大树。而建筑作品展上布展、义务讲解忙前忙后的年轻的建筑师又是长在这两棵参天大树下的新种子。

撒下的种子,沐风栉雨,若干年后,这些种子也会长成参天大树。这些参天大树又撒下新种子,一片参天大树组成的森林,参天大树又撒下一颗颗颗粒饱满的种子,再过几十年,又是一片森林,那时候,根深叶茂的森林连在一起,格外壮观。参天大树和种子交错在一起,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城市文明和建筑文明也不断拓新。

我想,如今耄耋之年的张先生一定是生活在“建筑快活林”的人吧,正如她自己感言,喜看新人辈出,河山展新颜。

稿件来源: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供稿 作者:欧阳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张锦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