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玉成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的过程中遇到了‘门槛’,我们缺乏支撑产品迭代升级的大量精准数据。”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谭久彬,在计量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会召开期间接受《中国质量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是必由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并且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前10名国家中,中国占比为30%,是第2名至第5名占比的总和。
“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深刻调整,先进制造业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盟国家及日本的企业在世界高端制造领域占主导地位。”谭久彬院士表示,以工业母机五轴加工中心为例,在全球的“六个梯队”中,德国、瑞士的企业位于第一梯队,我国企业主要位于第五、第六梯队。“同样都是五轴加工中心,功能一样,但售价相差100倍,主要原因在于精度和性能不一样,技术附加值大不相同。”
“要想造得出,必先测得出;要想造得精,必先测得准。”制造能力主要以制造精度来划分,从一般精度制造,到精密级制造,再到超精密级制造,最后到原子级制造,谭久彬院士表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典型案例来看,随着制造精度的提升,测量仪器的投入占比显著增加,特别是在超精密级制造阶段,几乎占据总投入的一半。荷兰ASML公司光刻机制造成功,便是对此最好的诠释——其2万名庞大的技术研发团队中,测量调试与精度性能调控人员就有1万名。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端仪器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一大批高精尖仪器核心技术被突破。”谭久彬院士说,这是非常可喜的成绩,但要想实现成体系的全面突破,必须有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的牵引。“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向数字化转型,其测量的需求是无处不测、无时不测、处处精准、时时精准。可以说,大力推进精密、超精密测量技术发展,建设新一代测量体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在谭久彬院士看来,当前国家测量体系主要存在底层支撑缺失、专用测量手段缺失等问题,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框架应该是:基于基本常数定义的国家计量体系—新形态产业测量体系—产品全制造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精度、性能、质量。这3个层级形成一级管控一级的严密技术逻辑。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与仪器产业体系互为支撑,共同推进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迎接新一代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挑战。
谭久彬院士认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路线应该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路线。这将成为我国的一个后发优势。“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由常数定义后,量值传递扁平化,测量精度与效率将极大提升,以此建立起来的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具有革命性意义;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必将强有力地拉动仪器产业体系的建设;完整的仪器产业体系对高精尖装备和产品制造质量的管控能力将极大提升。我国必须抢先建立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该体系在推动质量强国建设中将发挥基石作用和技术先导作用。”
谭久彬院士最后告诉记者:“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与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会发现一条规律:凡是科技强国都是仪器强国,凡是制造强国都是仪器强国,凡是质量强国都是仪器强国;凡是仪器强国都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测量体系。”
(责任编辑: 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