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校长开学第一课  >  详情

愿你们成为照亮未来的那束光—— 程杰成院士在黑龙江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5-09-12  黑龙江大学

尊敬的宝旭书记、敬波校长,

母校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光如梭,岁月流转。毕业离开黑大,一晃已42 年。重新踏进这片承载着我青春记忆的校园,看着大家朝气蓬勃的脸庞,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了 1979 年的秋天。彼时,国家刚开启改革开放的篇章,恢复高考的好政策也才实施不久。我背着行囊,怀揣着对知识的热切期盼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黑大化学系,开始了四年充实而难忘的求学时光。今天,能以校友的身份“回家”,我心中充满温暖、感动和无比的自豪。衷心感谢母校的邀请,也热烈欢迎并祝贺每一位新同学——从今天起,你们正式成为“黑大人”!

    回想在黑大的求学时光,那时我们的办学条件比较有限,我和同学们在教室、实验室里挤着学习,边钻研书本、边跟着老师做实验,老师们在简陋的环境里坚守讲台、深耕科研,全校上下用行动诠释着“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大学四年不仅教会我沉心钻研、踏实做人,更让我懂得要把学问做在祖国的大地上。正是这份“踏实劲”和“家国情怀”,让我在毕业时毅然选择奔赴大庆油田,成为一名科研新人。扎根一线的 42 年,我始终牢记当年黑大求学时老师说过的话:“做科研别怕走弯路,学知识别忘为国家所用。”正是黑大精神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相互催化,共同支撑着我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让我从一名黑大化学系的“科研小白”,成长为能为油田解难题的技术工作者、成长为能为国家能源安全做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正所谓“天赋如舟,需顺水而行;勤勉似桨,终可渡沧海。纵非绝顶之材,若择其道、持以恒,亦能成砥柱之功”。我或许不是天赋最出众的学生,但当我找到了热爱且契合的专业,以及值得为之拼搏奋斗的事业和平台,便以全力以赴的姿态投身其中,才有今天的成果。就如同一块普通的材料放到合适的地方、应用到合适的场景,最终可发挥出重大作用。在这里,我要再次深深感谢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谢母校的悉心培育,感谢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宝贵机遇。求学岁月中收获的一切,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至今仍在滋润着我的科研人生,已经成为我人生路上最宝贵的储备和最坚实的依托。

    同学们,今天的你们是幸运的,你们拥有更优越的条件、更开阔的视野、更丰富的机遇。今天的黑龙江大学,已是我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 A 类高校,为大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成长通道。你们更应珍惜时光、勤思善问、找准方向、俯身实践,真正把学问做进现实的需求里,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的发展中。

    当前,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演进,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能源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地缘政治、国际治理、能源体系都在发生深刻重构。这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加呼唤担当与创新的时代。大家更应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勤思考、多实践,把学问做扎实、把根基扎牢固,让所学回应身边的需求、跟上国家的脚步,真正为学校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力量。借着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为大家的学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我想给各位同学们送上四点寄语,和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大家能够“心贴紧家国”,在时代变局中明方向、立大志。铁人王进喜曾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这背后正是把“小我”融入“国家需要”的赤诚。面对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希望你们能把个人的理想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不要仅仅追求“热门”和“高薪”,而应多思考“何处需要我”“我能为国家做什么”。无论是致力于“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还是参与数字经济、生物安全等前沿领域的竞争,或是服务龙江全面振兴、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都需要你们胸怀大局、勇于担当。要像许许多多黑大优秀校友那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用实际行动照亮前行的道路。

    二是希望大家能够“书念到大地”,在产业变革中寻问题、练真功。当年在黑大求学时,老师总说“别只看试管里的颜色,得知道这颜色变了能解决啥问题”。后来到了油田,正是秉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思维,我与团队成员扎根油田现场,聚焦油藏开发难题,创新形成了以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为核心的系列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术,为油田不同时期的高产稳产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接地气”的技术方案。科技革命不是空中楼阁,它最终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黑龙江作为老工业基地、农业大省和生态屏障,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学科专业实践的最佳现场。希望同学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抓住各种机会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社区基层, 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练就真本事。学化学的要思考绿色工艺,学计算机的要关注产业智能,学人文社科的也要直面社会治理中的新课题——让知识在土地上生根,才能结出坚实的果实。

    三是希望大家能够“眼看得广阔”,在科技浪潮中会学习、敢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显著呈现出交叉融合、协同演进的特征。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应对复杂挑战。我现在从事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领域就是一项典型的“多学科、多专业协同”的技术体系。任何一项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成功落地,都需要地质学、流体力学、化学工程、油气田开发和环境工程等众多学科深度融合,各学科在技术链条中环环相扣协同共进。所以希望同学们主动打破专业壁垒,培养系统思维和跨学科理念。积极选修不同领域的课程,参与项目式学习、创新竞赛和团队科研,在融合中激发灵感、在协作中锻炼能力。要善用智能化学习工具和国际交流平台,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和好奇心,努力成为既懂专业、又通复合的“T 型人才”。

    四是希望大家能够“劲用在长久”,在扎实积累中耐寂寞、守初心。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重大突破往往来自于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持续积累。回想当年,化学专业在油田并不属于主干专业,我毕业时从事的提高采收率领域尚属“冷门”,在油田 5000 万吨高产稳产的背景下,几乎可以说“打口井就出油”,几乎无人预见其价值。期初化学驱研究组不足10 人,连院级科研课题立项都难。环境“冷”,梦想不能 “冷”,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我们终日与仪器为伴,查阅文献、反复实验,历经十余年的艰苦攻关,终于实现了化学驱技术的突破,率先实现工业应用。现如今化学驱技术已成为大庆油田持续稳产的重要利器,年产油占油田产量1/3强,已连续23年产量超1000万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面对高速变化的世界,容易让人浮躁焦虑, 但真正的成长,是在夜深人静时,还能攥着笔头接着算;在四面碰壁时,还能对着书本接着钻。希望你们珍惜大学这段可以专注读书、思考、尝试的宝贵时光,学会与挫折共处、与寂寞为伴。无论是解不出的高等数学难题、重复失败的化学实验,还是不断修改的课程论文,都是成长的阶梯。只有经历过“坐冷板凳”的磨砺,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破茧成蝶”。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同学们,如今的黑大,正处在“双一流”建设深化推进的关键节点,学校的未来与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息息相关。愿你们以黑大为家、以奋斗为笔,在这片沃土上书写无悔的青春。珍惜时代、珍惜机遇、珍惜自己所有的可能,用真才实学服务人民,用创新担当贡献国家!

     最后,想用我非常喜欢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结束今天的分享。衷心祝愿母校人才辈出、蒸蒸日上;祝愿老师们身体安康、桃李芬芳;祝愿同学们在黑大度过充实而美好的岁月,不忘初心、不负时代,成为照亮未来的一束光!

    谢谢大家!

程杰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和天然气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