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士校长开学第一课  >  详情

启航浦东,开创未来——范先群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25-09-13  上海交通大学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在崭新的浦东校区,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首先,我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向1025名本科生、2292名研究生、110名“交大医学班”的新同学致以最热烈的欢迎。今天的开学典礼,除了浦东校区主会场以外,通过线上方式参加的还有黄浦校区和海南校区的研究生新同学,以及昆明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蚌埠医科大学和赣南医科大学四个“交大医学班”的新同学。向通过层层选拔迈入神圣医学殿堂的你们致以衷心的祝贺!向一路支持你们成长成才的家长和老师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天,是浦东校区正式启用、广大师生正式入驻的美好日子。昨天下午,上海市市长龚正莅临浦东校区调研,详细了解新校区功能布局以及医学院发展情况,赞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是全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要求交大医学院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全力打造医学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顶尖医学人才的培育地、产医融合发展的示范地,营造世界级生命科学创新生态,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就在刚刚,我们举行了“校名石”的揭幕仪式,庆祝浦东校区正式启用。美丽的校园、漂亮的建筑、尖端的实验室、崭新的图书馆敞开怀抱迎接各位新同学的到来。浦东校区是交大医学院拓展办学空间、优化育人环境的重大布局,更是我们面向未来、争创一流,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浦东校区地处张江国际医学园区,主要承担本科教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交流等任务。我们将把浦东校区建设成为卓越医学人才的培育高地和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服务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强劲的交医动能。浦东校区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交大医学院进入了多校区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引领医学创新的新征程,在交大医学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黄浦校区梧桐掩映,是距离党的诞生地最近的大学校园,承载着医学院129年发展历史的厚重积淀,一砖一瓦皆镌刻着济世宏愿。海南校区迎来首批研究生入驻,将立足海南自贸港,聚焦医学前沿技术,打造国际化医学教育的新标杆。建设中的崇明校区,将聚焦全健康领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交医智慧。从浦西到浦东,从上海到海南,交大医学院构筑了多校区协同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从2021年起,交大医学院先后和昆明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蚌埠医科大学和赣南医科大学合作设立“交大医学班”,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新举措,期望为国家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

      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选择交医就选择了奉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历经129年的办学历史,走过73载的光辉历程,始终胸怀天下,海纳百川,开拓创新。1952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三校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联合,建设新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今天,浦东校区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交大医学院开启新征程、迈向新阶段、奋进新伟业,我们将在这里擘画新格局,谱写新篇章,启航浦东、开创未来。

      我们育一流人才,引领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X+医学”“医学+X”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新医科”建设,不断完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为“科”服务为“产”育人水平。

      我们聚一流师资,奠定发展根基。交大医学院汇聚了18位两院院士、287位国家级人才的顶尖师资队伍。强化育引结合,全方位成就人才,集聚了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交大医学院校园,名师名医群英荟萃,青年人才近悦远来,“转身遇见大师”成为常态。

      我们做一流研究,助力科技自强。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中心,以及高水平研究院,构建以战略创新团队为引领的有组织科研体系。今年截止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达到878项,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我们创一流服务,守护人民健康。持续推进5个国家医学中心、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以及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2024年,附属医院门急诊人数占上海的四分之一、手术量占上海的三分之一、疑难杂症病例占上海的二分之一。

      我们建一流学科,攀登医学高峰。聚焦四大慢病等重点领域,推进医工、医理、医文的学科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临床医学在国内外各权威学科排行中始终位列全国第一,正全力冲刺国内首个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的临床医学学科。

      同学们,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九三阅兵仪式上深刻指出,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正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国际格局与新科技革命交织震荡,随之而来的人才博弈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速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面对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赋予的重托,面对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深切期盼,你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大学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是构建知识体系、开阔认知视野、激发自我潜能的重要时期,也是锤炼精神品格、明确未来方向的重要阶段。

      在这里,范老师想对你们提三点期望:

01

      医学之路,从来都是一场需要持久毅力与艰苦付出的长途跋涉。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甘于吃苦,才能在浩瀚的医海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交医,你们也许会面临学业上的压力、临床中的磨练,也许有时会感到疲惫和艰辛,但请记住,今天每一份“自找的苦”,都是明天从容应对复杂病况的底气。愿你们不畏艰难、直面困苦,在吃苦中沉淀,在磨砺中成长,最终练就一身真正能够守护生命的卓越本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们的老校长王振义老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探索出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法,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这种方法成功治愈的病例。王老师和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等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将该病从死亡率90%以上转变为治愈率90%以上。今天下午,你们会观看以王振义老师为原型的话剧《清贫的牡丹》,切身感受到王振义老师对医学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崇高热爱。

      同学们,在交大医学院,一流的实验平台和模拟训练环境将为你们磨练临床技能提供坚实保障;丰富的图书馆藏与数字资源,助你们深入探索未知、构建系统知识体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临床导师,将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引领你们成长;遍布上海的13家高水平附属医院,更是你们开展实践、锤炼本领的核心基地;浓厚严谨的学术氛围,也将激励你们不断追求卓越、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在这里,转身即能遇到大师;在这里,吃苦将会成就人生。“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唯有以扎实的功底筑起根基,你们才能真正掌握那把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为未来成为良医奠定最牢固的基石。

02

      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正向纵深推进,当代医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已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发展到精准医学、智慧医学,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也正在深刻重塑医学的每一个环节。面对国际竞争新态势和“健康中国”战略新要求,唯有主动迎击时代浪潮,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于挑战中育先机。

      医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旧有认知体系的突破与超越。真正的创新,源于敢于质疑权威、跳出传统框架的勇气。面对医学日益呈现出的多学科交叉、大数据驱动、智能化发展的新特征,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勇于挑战意味着既不盲从经典,又不迷信权威,而是敢于以批判性思维审视旧有知识体系;意味着勇于质疑学术定论,在尊重经典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意味着突破单一学科壁垒,在交叉融合中寻找解决复杂健康问题的新路径。交大医学院的老师们始终以自己的学生能够超越自己为最高兴的事情,范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我的学生超过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学科因壁垒突破、边界重设而走向“融合”,因知识发展、领域创新而走向“分化”。学科“融合”与“分化”分轨并行,使医学学科发展趋向以整合性、疾病链、亚专科为特点的模式。现代医学的任何一次重大飞跃,几乎都是多学科交叉协作的结果。基因测序离不开信息技术,新型医疗器械离不开精密制造和材料科学,交大医学院正是你们走向交叉融合的理想平台。在交医,你们既要扎牢医学基础的“根”,也要伸展交叉学科的“叶”。“交叉”与“创新”,是你们在交医学习期间必须牢牢把握的关键词。唯有融会贯通,方能触类旁通,产生创新的火花。愿你们在交医这片创新沃土上,敢想敢试,勇闯学术无人区,真正成长为以挑战铸就创新、以智慧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

03

      医学的本质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守护生命尊严、传递人文温度的崇高事业。真正的医学梦想,从来都与奉献精神紧密相连。在交大医学院,奉献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甘于寂寞的非凡坚守,跨越山海的大爱情怀,躬身实践的精神传承。

      从抗美援朝到血吸虫病防治,从抗震救灾到援疆、援藏、援滇以及远赴摩洛哥开展医疗援助,一代代交医人始终以奉献为荣。1958年,为响应国家关于改善皖北地区缺医少药资源匮乏状况的号召,交大医学院64位专家拖家带口、肩挑手扛仪器设备奔赴淮河岸边,创建蚌埠医学院。1976年唐山大地震,医学院先后派出3批医疗队、1200余名医务工作者奔赴唐山,占上海医疗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成为唐山地震医疗救灾中不可或缺的救援力量。国有界,医无疆;国有召,召必战,战必胜。今年适逢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派遣50周年,也是交大医学院接力援摩半个世纪的重要历史节点。自1975年起,交大医学院累计派出445人次医务人员远赴北非,他们不畏艰苦、白衣执甲,用医术和奉献架起中摩友谊桥梁,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崇高梦想。今年7月,我带队赴摩洛哥开展“光明行”眼科义诊并慰问援摩医疗队员,亲身感受了交医人扎根当地、倾情奉献的动人场景。这份跨越山海的使命与情谊,正是交医人乐于奉献、胸怀天下的最好见证。

      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交医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奔赴在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我们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执着坚守医学理想,以“医者仁心、生命至上”的信念守护万家安康。让“仁爱”成为你们最厚重的人生底色,让“奉献”成就你们最赤诚的医学梦想。

      同学们,大学的真正价值不止是知识的学习,还有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年轻人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今天起,你们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紧紧相连。刚才,你们穿上了象征纯洁与责任的医学生白袍,在国旗下庄严宣读了医学生誓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庄严的仪式,更是一份郑重的承诺。校园的灯火,将因你们的奋斗而更加璀璨;交医的发展,将因你们的作为而增添新的华章。期望你们时刻铭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勇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光荣使命,以甘于吃苦的毅力练就过硬本领,以勇于挑战的锐气铸就创新能力,以乐于奉献的初心成就医学梦想。

      最后,衷心祝愿同学们在交大医学院的求学时光里,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为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建设而不懈奋斗。谢谢大家!

范先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
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专家